38度发烧友--38Hot Volt-Nut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GMETER

关于LTZ1000电压基准的一些体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30 12: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9 18:11
这里就是“大家谈”,没什么“黑社会”之“老大”,真正的专家、学者哪有工夫在这“扯蛋”,互相学习 ...

我信度娘的,不知各位看客信你的还是信度娘,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热容.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2: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30 11:59
专家一词即使到今天也是敬称。未必要学界泰斗、著作等身,对某方面内容有深入认识与心得都可谓专家。

...

呵呵,你们误会了,我说的专家是我自己所在的用户组达到专家了,我自己惭愧而已,到了这组别怎么不能签到的呢??!!

嘻嘻,我以前搞强电,现在才接触模拟电路,所以我一直都抱着学习的态度,我是奔四的人了,我对很多事情都开得比较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2: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必楼主是教物理学的或者是相关专业的理论专家,我从baidu上给你找到一个论据了。
热容.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3: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听讲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3: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rcyau 于 2013-7-30 13:51 编辑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9 18:11
这里就是“大家谈”,没什么“黑社会”之“老大”,真正的专家、学者哪有工夫在这“扯蛋”,互相学习 ...


哥,你误会我了,我说的专家是指我自己所在的用户组达到专家了,我自己惭愧而已,可以忽略我的言行。

嘻嘻,我以前搞强电,现在才接触模拟电路,所以我一直都抱着学习的态度,我是奔四的人了,我对很多事情都开得比较开。

我喜欢上高位表和高稳IC,是因为这东东能帮我看到运放的微小变化,后来还能发现电阻的温漂,所以喜欢上了。


你所说的观点,我是很欣赏的,我没技能就无法判断认同与否了,见谅。

瞎扯几句,老毛的某些话挺好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技术也有历史局限性---应该也就是工艺了,方法,设备什么的吧。想想几十年前机房大的计算机和现在的IPAD,呵呵。
CPU有微米级到纳米级,还有什么原子隧道----逐个原子控制进出的玩意。
现在才公元2013,到了20130,我们是无法想象。
LTZ1000的讨论,怎样才能对我们坛友更有意义呢?我这门外汉感觉提供外部电路的分析,哪些地方有改善空间,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是很实际的
,只要外部的分析甚至只是可能性探讨,我们都很有益处。而对于发烧友,如果能搞出个外围条件不会成为LTZ1000应用的瓶颈,甚至LTZ1000的工艺变成一连串条件中的瓶颈,那就是顶级的了。---坛里也有不少相关的帖子了,但我还没理解好。

关于1013的开环增益,我突然想起了,是否可以做两极增益呢----好像这是闭环中为了补偿带宽的方法??没搞懂,纯粹突发奇想。
----1013或相关运放的影响,坛里也有帖子的。

说到这帖子,感觉几位前辈在较劲或是钻对方的牛角尖,我觉得没啥,我也遇到过很多古灵精怪的技术人才,脑子的想法是跟一般人不一样的,挺特别。但这不影响别人啊。

在浏览这贴中还留意到 密闭加温,保温,恒温,相对温度平衡,防风罩,密封罩什么的,这是我学到的---可惜自己无法检测啊。^0^

还有---专家,博士,两个好像发展方向不一样的吧。但都挺厉害的吧。

想想深圳街边3人突然无辜被砍死的悲剧,我们活着的,多幸福了啊,是否可以更放松的讨论技术问题呢,少点思想负担呢。

论坛的唐老师,和超级版主??他们发表的帖子就只说技术,不涉及任何情感的东西,挺好,嘻嘻



再补充一点,如果LTZ1000能应用到一般的工业仪器里,就算只是个5为伴的表,但不需要校正就能终身在规格之内,这也是挺好的。我个人感觉客户最怕的就是不一致,不稳定。500元一颗LTZ1000,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3: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30 12:52
想必楼主是教物理学的或者是相关专业的理论专家,我从baidu上给你找到一个论据了。

这么讨论有点远了

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

LZT预设温度45度,将lzt放在密闭玻璃小瓶中,外涂某种绝热材料更好。整个电路工作在当前季节室温环境。

重点观察小瓶内温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4: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30 13:55
这么讨论有点远了

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

LTZ1000工作起来至少要接8条引线,这8条引线也是热传递的路径,只要这8条引线的散热能力能满足条件:delta T/Rth>=27mW,玻璃瓶抽成真空应该都没问题,LTZ1000应该能维持设定温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4: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7 12:53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LTZ1000的设定温度要比环境温度高?因为LTZ1000工作时是发热的,发热功率最 ...

在这要说一声感谢,这个解释让我明白了设置温度点的理论依据,以前一直以为是经验估的,今天知道是理论计算出来再加冗余,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4: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30 14:09
LTZ1000工作起来至少要接8条引线,这8条引线也是热传递的路径,只要这8条引线的散热能力能满足条件:delt ...

只要。。。。应该。。。。

是基于假设、估计,还是有依据的判断?


既然引脚的散热这么可观,看来绝热还要加强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4: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ungliu 于 2013-7-30 16:24 编辑

发热的样品,要想其温度受控,就必需给它留有放热的通道。至于开100个口,还是只开一个口而将其他都堵死就要看发热量大小、实现的难易程度、经济性、追求的目标指标做折衷了。前面我发的那个低温恒温槽就不光抽真空、还采取反射防热幅射等措施,而必需要用到的引线也用了极细(直径0.08mm)的导线,而且还用了6米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4: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测院的一个采用LTZ1000的10V基准,采用了二次控温。LTZ1000恒温设定50度
HG.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4: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30 14:45
中测院的一个采用LTZ1000的10V基准,采用了二次控温。LTZ1000恒温设定50度

我很想知道,那些热量都到哪儿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5: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跳出圈子说两句,老祖宗是强大的,用阴阳就解释了一切,有阴有阳就平衡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我最近设计了个LTZ1000的板子,自认为是现今坛上LTZ1000板子中最美观的,呵呵,只是美观哈,电性能还没有测,板子昨天才回来。花了些时间设计板子,关于LTZ1000部分专门找了适宜的硬塑料壳子,既美观又防风,手上有10多个LTZ1000ACH,敬请各位关注以后的评测贴(1个月以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5: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5: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姐妹们,我是来打酱油的。新做的V3.2版本LTZ1000,昨天刚到货的。

防范方法法.JPG
防范方法法.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5: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类似的口水仗,我曾今也经历过,打下去是没有结果的。大家都歇歇吧。

多做做,会发现,LTZ1000没有口水中的那么深奥,我的V3.1版本,普通塑料块的外围元件,最普通的用料,买家买走后测试的反馈(据说用恒温箱测试的,HP3458等等):

1000.JPG

我的心得,停止口水,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5: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15: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HGMETER 发表于 2013-7-30 15:27
这个“jj3055”,你怎么又冒出来了。我看过你的一些帖子,感觉你有时“精神有毛病”,不光是技术问题, ...

好的,我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5: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7: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0 20: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ungliu 于 2013-7-30 20:40 编辑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9 18:11
这里就是“大家谈”,没什么“黑社会”之“老大”,真正的专家、学者哪有工夫在这“扯蛋”,互相学习 ...


我去年做的这个不知道算不算达到你说的恒温指标。
恒温槽.JPG 恒温槽.JPG 恒温基准改造测试a.rar (209.45 KB, 下载次数: 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4: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1 17: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热敏电阻非线性、互换性差是众所周知的,这点不需要你说我也知道。有一点你需要承认,如果温度不足够稳定,要想用表测量温度系数高达4%/K的NTC并获得高稳定的读数是完全不可能的!
绝大多数OCXO的恒温槽都是用NTC做测温元件,HP10811A也不例外。虽然热敏电阻老化速率不低(160度1000h,1%左右,也就是0.25度),但工作在几十度温度下,其老化速率要低得多得多,目前已经有年稳在几个mK的NTC了,不要总以老皇历来看待它。
Cu50、PT100、PT1000俺也玩十几年了,热电偶只用过K type和T type,分度表(手册)有2本,2002年考计量检定员证的时候买的。
虽然我学的是精密仪器专业,但没实际搞过工业仪表设计或者制造,这一点很遗憾。我的一部分工作是检定、维修、校准仪器仪表,对一些常用仪器精度还是略有了解的。因为是精密仪器专业毕业,且20多年来一直痴迷于电子,所以对高精度有持续不断的追求,基本上不抽烟、不喝酒,省下的钱都花在买电子元件上了。近几年比较烧,手头也稍微宽裕了,这才做更高精度的东西来玩(纯粹是我的玩具,不出售的),不指望有人认可,黑计量不就是这样吗?
我是不盲目迷信什么专家的,因为朋友关系我见识过真专家的能力,在某些方面真不如本人(因为那位朋友正好也是专家,自吹自擂一下)。我没什么上进心,不做什么事业,只不过是打打工,讨口饭吃而已
我用坏了不下5把烙铁,三块数字万用表,也可以算是干过来的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1 20:07:34 38hot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30 20:29
我去年做的这个不知道算不算达到你说的恒温指标。

图表上稳定性是几个毫度变化吗?如何做的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1 2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ungliu 于 2013-7-31 21:19 编辑

纵轴是温度,一格0.5毫度。套用阿伦方差的算法计算阿伦方差为0.052mK。直接计算所有温度数据的标准差是0.078mK。
这是用34401A慢速6位半采集一颗放在我DIY的恒温槽里的单端玻封100k NTC热敏电阻的阻值,然后根据公式换算得到温度值。在这个温度下,电阻值变化1.8k相当于温度变化1度,1.8ohm相当于1毫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1 21:10:16 38hot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31 20:47
纵轴是温度,一格0.5毫度。套用阿伦方差的算法计算阿伦方差为0.052mK。直接计算所有温度数据的标准差是0.07 ...

谢谢,很不错了。期待你有空了单独介绍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1 22: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31 20:47
纵轴是温度,一格0.5毫度。套用阿伦方差的算法计算阿伦方差为0.052mK。直接计算所有温度数据的标准差是0.07 ...

很不错哦,我也一直想搞个恒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1 22: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图有真相,继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03: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HGMETER 发表于 2013-7-31 14:57
楼上“youngliu”,你我明帖、暗贴也说了不少了,我想我们很难在一起讨论问题。我是拿着烙铁在第一线 ...

说得太好了,美谈、妙语。[s:38][s:21][s:37][s:31][s:31][s: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7: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