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7 16:21:56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7 16:16
也许是我没说得太透彻,我本意是说冬天穿厚衣服之后,身体各部位温差不至于过大,获得一个各部位温差更小 ...

呵呵,这话是对的,均匀的恒温

过热、过冷都不是目的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7 16:22:50

本帖最后由 熊猫38 于 2013-7-27 16:27 编辑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7 16:19
当然要散掉,但不是不受控地散掉,不是一下散得快,一下散得慢。增加保温层(热阻)就能让其散热速度更均 ...

这么讲我赞同,终于看到你提到”散热“而非某人强调的”隔热“

”隔热“这个词很容易误导,让人以为不许”散热“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7 17:08:04

借楼主宝地,拍楼主几句,拍马屁容易,拍到点子上难,我努力为之吧
--------------------------------------------------------------------------------------------------------------------------------------
”材料与工艺,真正的技术就在这里”,楼主整个言论都以学习者自居,但开篇就点中要点,可见是扮猪吃老虎

这元件说简单也简单,只要照着手册使用即可,元件数不多,都是分立元件或小规模芯片,有些元件并非要求那么精确。

简单的东西才易于现实中使用,甚至可以说:简单的就是美的。

说学问,也大,电路原理仅是表层,更核心的就是材料和工艺,楼主可谓一针见血。

当然,这也非这家公司独创,而是人类不断进步积累的产物
----------------------------------------------------------------------------
每个人都有追求极致的情节,在这样场合发挥一下热情,挺好
-----------------------------------------------------------------------------

楼主以请教的口吻对一点做法提出质疑,遭到坛内“大佬”的批评、指导,名词、数据齐上阵,“科学”这词频现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求知,而非“吓唬、压倒”对手的大棒

通过自己努力,认识自己不认识的,并分享给他人,可嘉

但拿错误的认识指导别人,还是不要太强硬了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7 17:30:33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0:30:41

本帖最后由 熊猫38 于 2013-7-29 10:34 编辑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7 17:30
谢谢楼上的理解! 材料和工艺是基础科学的结晶,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很落后的,很多技术都是花钱买来的 ...

多好的一个帖子呀,被我毁掉了

关于温差,我相信答案你了然在心:为什么399要稳到90度,难道是版主的思路,发热?

我去。。。。。
是稳定温度手段所限,其实399很想工作在二三十度,甚至零下。可惜恒温的代价太高,只好牺牲长期稳定性在那烤着{:140_324:}

ltz1000能降到65度,已经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了,但想降到30度或者更低,还是力所不及

关于“保温”的谬论在这似乎不能碰及,既然说到这,我就不妨挑开了:在没有更合适的恒温解决方案前,在不得不加热到环境温度上时,散热这个因素不容否定。(当然,对防风罩的做法,我很欣赏)

关于“绝热”才能实现温度均匀的说法也很狭隘:很多时候,热阻小才是均温的思路。看看lzt1000的金属外壳就不难得出很多结论


顺便回答一下楼上的一位:臭鸡蛋问一下就晓得了,不需要吃下去-------李敖


对楼主再说一句,商榷的姿态对明白人才有效。你就甭客气了。{:140_303:}


fffofo 发表于 2013-7-29 11:12:18

我的理解是动态平衡的耗散过程,温度设定较低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大的话要取消保温,保持一定的散热,我做了5个测了半年,现在保温全部去掉了,装盒子里防风。原来那种铷钟,有人也做保温,但应该是不正确的。

mercyau 发表于 2013-7-29 13:22:59

以上各位能否提供比较好的防风罩方案,而不是保温罩方案给我开开眼界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9 15:05:35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5:28:24

mercyau 发表于 2013-7-29 13:22
以上各位能否提供比较好的防风罩方案,而不是保温罩方案给我开开眼界

HOHO,又一位老大来了,失敬失敬

前面也说了不少,有些不必再唠叨了吧

就目前的解决做法,都是基于常温范围考虑的。若用于高温环境(如70度以上),这样的做法会失效。

因此,每种解决都离不开其适用条件,并不存在一种可普遍适用的绝对理想方案。

基于一些烧友拿出来的都是裸板,没有看到外壳,为避免快速的冷热冲击,加设小外壳无可厚非,但一味强调高热阻,什么来由哟

正因为多数在常温室内环境使用,并有充分的稳定时间,元件内的恒温措施基本可以应对,有个金属外壳就足够了。什么好的防风方案,更多是安慰心灵,而非根本。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5:51:45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9 15:05
楼上“熊猫38”朋友。你是不知道啊!在中国权力怎么用都行,帖子随时可被有些人封了的。我以前就因言词 ...

呵呵,我以为你不再冒泡了呐,喧宾夺主很尴尬的

混论坛没有人敢说有经验,我的态度是:不强求,不放弃

不强求是指不要求别人一定接受自己的观点,那样很不道德
不放弃是指在没看到有说服力的观点前,不轻易放弃该坚守的立场。当然不是去无谓的争辩,见前条

你在这个基准方面研究的比较深了,也能看出有相当的专业背景,特别是委婉儒雅的探讨方式,堪当我师。

对这方面我并不懂,只是基于一点表面的判断。

所谓控温,相信设计制造方已有相当考虑,使用者能做的更多的是遵循设计手册和外部的必要改善。

论坛的lymex版主还是很强的,你跟他探讨更恰当些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6:06:47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9 15:05
楼上“熊猫38”朋友。你是不知道啊!在中国权力怎么用都行,帖子随时可被有些人封了的。我以前就因言词 ...

关于提到lzt的金属外壳,我倒没想那么多,我想到的是:既然厂家采用金属外壳,意味其不刻意绝热。若需要绝热,其他材料或在内部外部采取一定措施,对厂家并非难事。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07:21

以水箱水位控制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浮球阀作为水位检测及进水流量控制,水箱B的水位是不是要比水箱A的稳定些?连通管细长是不是要比粗大对稳定水箱b的水位更有利?排水管细长是不是要比粗大水位要更稳定?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09:11

水箱B容量大一些是不是水位会更稳定?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6:10:54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07
以水箱水位控制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浮球阀作为水位检测及进水流量控制,水箱B的水位是不是要比水箱A的稳定 ...

看来我理解力是有问题啦,水箱A\B我没有看到:(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23:34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6:10
看来我理解力是有问题啦,水箱A\B我没有看到:(

这与理解能力无关,如果是在我编辑添加图片前回复,看不到图很正常,如果编辑后,嘿嘿,那就是眼神问题了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6:25:43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07
以水箱水位控制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浮球阀作为水位检测及进水流量控制,水箱B的水位是不是要比水箱A的稳定 ...

抱歉,图片才看到

先抛开粗大、细小。我注意到你给出的图有进水和出水,这奠定了调节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进水没有出水或反之,稳定液面的控制将不成立。

再看粗细,是否可理解为精细与粗放

所谓好坏都是相对,粗的也有更快调节速度的优势

评价调节的优劣确实很让人困惑:快速可能伴随超调,追去小的超调可能反应会慢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26:52

再举一个RC滤波电路的例子,C点是不是要比B点电压稳定些,B点是不是要比A点稳定些。增大R或者增大C或者二者都 增大是不是对抑制Un更有利?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6:36:35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26
再举一个RC滤波电路的例子,C点是不是要比B点电压稳定些,B点是不是要比A点稳定些。增大R或者增大C或者二者 ...

哎,都是相对的,当负载发生变化时,C点比B点更大的偏差与源

当然,你是认定后端是高阻。

其实在你这样的模型,并不需要几阶滤波,因为我没有看到有需要滤除的噪声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6:44:05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26
再举一个RC滤波电路的例子,C点是不是要比B点电压稳定些,B点是不是要比A点稳定些。增大R或者增大C或者二者 ...

才明白你是把交流源做要滤除的对象

ok,滤波与调节是相同的,所谓小的波动难免付出响应速度的代价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44:39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6:36
哎,都是相对的,当负载发生变化时,C点比B点更大的偏差与源

当然,你是认定后端是高阻。


Un是迭加在U上的噪声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6:51:11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44
Un是迭加在U上的噪声

看到了,不是越大的RC就越好,对吧。

还是回到基准恒温吧,外部的冷端可能是扰动因素,也可以视作调节的另一必要条件,这样的说法你怎么看?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6:52:10

让大家看一下我们国家的高精度低温恒温器结构(NIM)。达到的指标是从13.8K到273.16K 温度均匀度0.2mK,温度波动+/-0.2mk。标准大气压下液氦的临界温度是4.215K。

mercyau 发表于 2013-7-29 16:54:16

本帖最后由 mercyau 于 2013-7-29 16:55 编辑

搞技术,有高低,敞开怀抱多学习,论坛公告的提示我都是参考着做,
历史的情况我认同科技是有时间局限性了,所以放开谈,只对技术,不涉及人事,那就没啥大不了了。


没发几个贴就成了专家,惭愧,忽略之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7:02:26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6:51
看到了,不是越大的RC就越好,对吧。

还是回到基准恒温吧,外部的冷端可能是扰动因素,也可以视作调节 ...

理论上RC越大,会越稳定或者换句话说,电压会变化越慢,稳定时间相应会变长。至于好不好,就要看值不值得以时间换指标了。
基准恒温也是一个道理,你可以将基准放在槽内,这样,槽外温度扰动就表现为槽温的变化,但不直接表现为内部基准的变化。因为你的基准到槽壁还是有热阻的。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7:13:58

mercyau 发表于 2013-7-29 16:54
搞技术,有高低,敞开怀抱多学习,论坛公告的提示我都是参考着做,
历史的情况我认同科技是有时间局限性了 ...

宽容包容,我应该反思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29 17:15:56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7:02
理论上RC越大,会越稳定或者换句话说,电压会变化越慢,稳定时间相应会变长。至于好不好,就要看值不值得 ...

你认为恒温槽温度定在多少合适?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9 17:41:21

youngliu 发表于 2013-7-29 17:50:26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9 17:41
很多问题的考虑都是有条件的,有时不能拿某一种现象来验证普遍问题。就拿电机稳速来讲,一般情况下 ...

17年前我帮老师做过一个精密仪器上用的装置,电机转速比10RPM还低,反馈用的是测速电机。不过估计精度入不了你的法眼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9 18:11:54

熊猫38 发表于 2013-7-30 11:59:13

HGMETER 发表于 2013-7-29 18:11
这里就是“大家谈”,没什么“黑社会”之“老大”,真正的专家、学者哪有工夫在这“扯蛋”,互相学习 ...

专家一词即使到今天也是敬称。未必要学界泰斗、著作等身,对某方面内容有深入认识与心得都可谓专家。

楼上几位担专家称谓没有疑问

mercyau 本意是虚怀若谷,从容以待

若有冒犯也是我无心之举,各位就不要再重提了

期待各位的灼见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LTZ1000电压基准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