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发烧友--38Hot Volt-Nut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回复: 0

理论求证LTZ1000典型电路R2、R3变化对基准输出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4 13: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LTZ1000典型电路中R2是温度补偿管集电极电阻,R2阻值变化会影响补偿管工作电流,导致Vbe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影响到基准输出。在LT的datasheet中给出R2变化100ppm,基准变化为0.3ppm,而lymex老大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是0.4ppm。那么究竟谁是正确的呢?下面将从理论上求证
理想PN结的理论公式:VF=Vg(0)-(k/qln(C/IF)T-kT/qlnT^r=Vg(0)-k/qlnC+k/qlnIF-kT/qlnT^r。
dVF/dIF=kT/qIF,dVF=kT/q*(dIF/IF)。
k为玻耳兹曼常数,1.38*10^-23,q是电子电量,为1.60*10^-19,T是绝对温度
由于R2变化100ppm,对应IF变化也是100ppm,因此dIF/IF=0.0001,即100ppm。而kT/q在常温下约为26mV,因此dVF=2.6uV,相对于7V就是0.37ppm,约为0.4ppm。由于LTZ1000实际上都是工作在比较高的温度,例如60度时,dVF=2.87uV,为0.4ppm而不是LT所说的0.3ppm。
发表于 2010-8-24 13: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s:31]  [s: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4: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理证明R3变化对基准输出的影响
R3变化100ppm,温度检测Q2的Vbe也变化2.87uV(60度时),对应于恒温温度0.0013度变化。由于LTZ1000不恒温时的温度系数最大为50ppm/K,因此基准输出将最大变化0.065ppm,比LT声称的0.2ppm也小很多,与lymex老大的实测数据0.04ppm也更为接近(可能老大测试的LTZ不恒温时的温度系数较低,比如30ppm/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4: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专业。俺也正想办法来验证这些电阻变化的影响呢,期望也能有个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4: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这个俺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4: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这个俺不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4: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5: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顶,希望能上升一个高度去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6: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6: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顶[s: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7: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花3毛用个25ppm的电阻岂不更好?

在没有可靠恒温箱的情况下,如何做到精确恒温测量?简易的恒温会导致温度不均匀,测出的值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要看温度梯度分布,与恒温物理结构有关。
楼主列举的公式缺少不理想项,例如缺乏由于缺陷造成的漏电流,也未考虑三极管自热效应,算出的值大于datasheet也很正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7: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是我的测试值比LT给出的更接近理论值。
那么LT为什么给出偏差比较大的结果?
是理论计算出来的?那应该得到相似的结果才对。
是实际测试出来的?那说明他们的测试设备有问题,或者测试方法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8: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shichen717于2010-08-24 17:03发表的 :
多花3毛用个25ppm的电阻岂不更好?

在没有可靠恒温箱的情况下,如何做到精确恒温测量?简易的恒温会导致温度不均匀,测出的值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要看温度梯度分布,与恒温物理结构有关。
楼主列举的公式缺少不理想项,例如缺乏由于缺陷造成的漏电流,也未考虑三极管自热效应,算出的值大于datasheet也很正常。

我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计算或按理论进行推导,并不是实际测量。LTZ1000由于将加热和基准都做在同一个芯片上,温度不均匀性要比我们DIY的恒温箱好得多
三极管的自热只会使恒温温度系统性地偏低一点,不会影响推算的温度改变量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9: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08: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s:31]
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2: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3: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评估一下R4/R5比例的变化对基准输出的影响
R4/R5比例的变化将改变恒温温度,若此比例变化为100ppm,则Vbe1将变化100ppm,约52uV,折合恒温温度0.024度变化,由于LTZ1000不恒温时温度系数最大为50ppm左右,因此基准输出最大将变化1.2ppm,实测或LT给出1ppm的结果是合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4: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看一下R1对基准输出的影响
R1决定zener的工作电流,R1的微小改变将在zener的动态内阻上产生压降变化。
从datasheet给出的曲线可得到zener的动态内阻为21ohm左右,当R1=120ohm时,zener电流约4mA,若R1电阻在此基础上变化100ppm,zener电流也将改变100ppm,大约为0.4uA,在动态内阻上产生的压降变化为8.4uV,折合7V基准输出的1.2ppm。LT datasheet给出结果为1ppm,不算离谱,但lymex老大测试的结果(140ohm并10kohm,电阻改变量-1.4%,基准输出改变19.09ppm)与此相差十分悬殊,似乎不很合理。可能的原因有:
1.老大测试的LTZ1000zener动态内阻显著低于典型值;
2.老大对电路进行了modify,工作温度较低,因而动态内阻也更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4: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证明了LTZ1000应用中的要点是稳定zener的工作电流以及提高恒温温度稳定度。欲得到最佳性能,在元件选择上R1应该用能获得的最稳定的电阻、R4/R5应该最好采用温度系数匹配的孪生电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4: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可对LTZ1000进行温度系数挑选或像LTFLU那样做精细补偿调整,这也能获得更优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6 08: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数学公式的编辑比较麻烦,楼主费了不少精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6 21: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理论派与实践派的对决
现在看帖还不是很习惯,希望版主能把"发表于: 昨天 14:07"改成"发表于: *年*月*日  时间"好看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9: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enquireyhw于2010-08-26 21:25发表的 :
围观理论派与实践派的对决
现在看帖还不是很习惯,希望版主能把"发表于: 昨天 14:07"改成"发表于: *年*月*日  时间"好看些.

俺不是理论派,因此谈不上什么对决
俺只是想用理论指导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7 23: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2楼youngliu于2010-08-27 19:37发表的 :

俺不是理论派,因此谈不上什么对决
俺只是想用理论指导实践

我用词不当[s:45] [s: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9 00: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   拜读   学习了。谢谢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3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youngliu于2010-08-25  14:07发表的  :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证明了LTZ1000应用中的要点是稳定zener的工作电流以及提高恒温温度稳定度。欲得到最佳性能,在元件选择上R1应该用能获得的最稳定的电阻、R4/R5应该最好采用温度系数匹配的孪生电阻。
,我将所有的电阻(120R除外),做在一个陶瓷基板上就是所谓的厚模电阻 ,这样效果会不会比较好,请兄给我一个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3 22: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设计LTZ1000 和7伏到10伏升压电路  将所有的电阻(120R除外),做在一个陶瓷基板上就是所谓的厚模电阻采用同一种温度系数 ,这样效果会不会比较好,请兄给我一个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23: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分析,R2对温度系数对基准输出的影响方向是确定的,而R4/R5是决定温度设定稳定的,R3的温度系数对整体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这还取决于zener与补偿管的不恒温时的温度系数方向),因此,R4、R5可以做在一个封装,尽可能做到一致的温度系数,而R2、R3、R1不必要做在一起,这样或许还能抵消一些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3 23: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在做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4 03: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