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发烧友--38Hot Volt-Nut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回复: 0

标准电流 Standard Curren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6 19: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这是一个不成熟的话题,在此抛砖引玉,逐渐补充。曾经写了“标准电阻”、“标准电容”(好象还没有“标准电压”?),今天来个“标准电流”

首先,电流是7个基本计量单位之一(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热力学温度开、物质的量摩、发光强度坎),因此,其地位当然比电压、电阻的还要高!

电流安培(A)的定义:在真空中,截面积可忽略的两根相距1米的无限长平行圆直导线内通以等量恒定电流时,若导线间相互作用力在每米长度上为2×10-7牛顿,则每根导线中的电流为1安培。

实际上,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在特制的电流天平上复线安培。但是,这很难,电流天平我相信我国也不一定有几套,很难保存和复现。电阻的复现可以有实物而且不需要能量维持,电压的复现也可以有实物,比如标准电池也可以说不需要能量维持(几十年没问题),尽管固态基准需要用电但也很方便。

从最高基准、自然基准的状况看,电压有约瑟夫森电压基准,电阻有量子化霍尔电阻,而电流的现在还遥遥无期。

因此,尽管从定义上电流是主单位,从实际使用上电流是导出单位,是按照欧姆定律从电压和电阻派生出来的。

电流天平原理图

电流天平原理图

电流天平

电流天平
  

从实际意义上看,尽管难于真正长期保存一个标准电流,但能够生成短期稳定的电流也是很有用途的,主要是能高精度的对比测试电阻。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9: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1mA电流

其实,我们身边最好的电压和电阻,一般是10V和10k。
当你有个比较好的万用表,看看指标,也基本上是10V和10k是最好的。另外,电压基准最好的就是10V,而电阻基准最好、最常用的也是10k。
当你有了10V和10k,把10V加到10k上,理论上电流就是1mA,因此,1mA电流也可以认为是最基本的、最准确的。
实际操作时,需要有个1mA的恒流电源(不一定很准确,只要求短期稳定),把这个电流源通过10k电阻和待测试、待标定的仪器,然后用万用表10V档测试10k电阻的电压,就可以精确的标定这个1mA。当然,如果有10V基准,是把基准和10k进行背靠背,用检零计来测试其差的。
1mA取得.gif


显然,要得到准确的1mA电流,需要:
1、10k标准电阻,业余条件下有可能做到ppm级别的
2、10V标准电压,业余条件下有可能做到ppm级别的
3、一个短时间稳定的1mA电流源,业余条件下有可能做到每10分钟ppm级别的
4、指零仪,需要能分辨1uV的,这样对于10V就是0.1ppm

当然,如果要求不太高,其中的2、4可以用万用表的10V电压档替代。

也许有人回问,我买个好表,用其电流档不就可以了吗?事实上,高位表的电流是很不准确的。比如Agilent 34401A,年指标只有0.05%。因此,尽量不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9: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10mA电流

同样,10mA可以很类似的方法得到。
10mA取得.gif


当然,电流源也必须是对应的10mA,但标准电阻不是减低10倍的1k,而是100欧了。这是因为对于标准电阻来讲,要遵循功率10mW原则,否则将发热引起变化影响稳定。1mA、10k正好是10mW,而10mA就必须是100欧才是10mW,这样电压就是1V了。

那么,100欧如何得到呢?可以用10个1k的哈蒙量具,把10k转到100欧。当然也可以直接弄个100欧的。但100欧是一个很重要的中间基准,可以用1:100的哈蒙量具,与1欧和10k进行精确的传递。另外,用量子化霍尔电阻也是直接对100欧进行标定的,我国和很多国家都这样做,电阻实物用SR102(非常稀有)。

对于1V,自然要从10V分压得到。分压的最精确的方法当然也是哈蒙量具,业余条件下可以用10只一样的电阻(一般是10个1k)对10V分压。

当然,还需要一个10mA的短期稳定的电流源。

那么1k电阻没什么用了?的确比较尴尬,你看国家对1k的校准,其能力根本不如100欧或10k。1k的10mW对应3.16mA和3.16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0mA的取得
100mA电流,主要用途是测试1欧电阻,因为1欧标准电阻的标准测试电流就是100mA。
测试时,几个1欧的标准电阻的电流端串联在一起,然后用开关切换电压端,分别对比。
因此,只需要100mA具有短期稳定性,即噪音要低,在几分钟(最多几十分钟)的时间内不漂移即可,而且时间长一些的话慢慢漂移也是允许的。所以,设计100mA时就无需考虑长期稳定性。
为了能够整体低噪音,必须各环节都具备低噪音的条件。同样,为了短稳好,必须温度系数低、温升小。

方法仍然是类似的,只不过采样电阻也应为1欧附近,电压是0.1V级别的了。同时,也需要一个100mA的短期稳定的电流源。
基准部分,仍然采用原始的7V基准,并非需要长期稳定性,而是这样的基准噪音小、短期稳定性好。
基准分压,从7V到0.1V,分压成1/70,可以考虑用塑料块,统计的方法(8只串联、8只并)。
运放,考虑采用AD8628自稳零运放,在0.1Hz-1Hz的带宽下具有0.16uVpp的噪音(业界最低),由运放带来的噪音大约为0.3ppm。同时,0.02uV/C的温度系数也可以忽略,比一般的热电动势都要小。
采样电阻,可以选择1欧附近,用Vishay VHP3、Vishay VHP4、AE检流电阻均可,只要测试一下能找到2ppm/C以下的温度系数,耗散10mW时,用较大的热沉,稳定后就能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保持0.2ppm的波动。

下图是采用VHP3-1R25的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9: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电流的取得

小电流的发生相对容易,例如100uA、10uA、1uA,主要注重漏电小就行。另外,电流小的时候电压基准不能增大了,因此就需要高阻,也是选择的难点。

大电流的取得更难一些,因为电压更低。一般来讲,宁可功率大一些提高电压进行平衡,而不是一味注重10mW规律。

看一个美国国半的Bob Pease的经典1A/10A概念设计:
1A0-national_abd_06 Current Source Stuff_201182394110.jpg
共地的电流源,左半部分为LM399的基准分压成2V,右半为恒流,用了三复合管,1A时采样电阻2欧(2W),10A时采样电阻为0.2欧(20W)。

他在另外的地方对这个恒流有详细描述,基准部分做了细化,用了恒流源来稳定7V管子的电流,而这恒流源恰恰用了这7V做基准:
1A1-abd_06_20118110115.jpg
7V通过电阻串(没说用啥电阻,在另一个视频里说明是4个10k、0.01%的)分压成2V,其中他特意提到,微调电位器要用中等阻值的,因此必须并联一个10欧电阻才行。另外,1M是启动电阻。

稳流部分有更多的细化:
1A3-national_abd_04 Current Source Stuff_201181121912.jpg

其中:
采样电阻改成了2.1欧(用了7只0.03欧的Dale线绕),要加散热片;
运放采用LF411,这样可以在正电源的共模电压下操作(FET输入的运放的特点),但这个运放的的10uV/C的温漂不太好,也许这样才需要2V的采样电压,拖了整体的后腿;
三复合管的选择颇费心思,制作也比较复杂。为了达到ppm级别,必须是的总体放大倍数达到100万以上,实际上末级80、前两级>200,总倍数300万,而且要增加4个电阻;
运放的驱动,串联了一个0.01+1k的阻容网络,同时运放增加了470pF的积分电容(和串联了2k电阻)防振;
负载上也增加了个0.6欧+0.68uF的RC dumper(消振器)。
负载上面的2欧电阻可以短路,用来测试电流源的负载调整率。

下面是实物照片和指标:
1A4-national_abd_04 Current Source Stuff_20118239372.jpg
1A5-national_abd_04 Current Source Stuff_201182393545.jpg
1A6-national_abd_04 Current Source Stuff_20118239361.jpg
1A7-national_abd_04 Current Source Stuff_201182393620.jpg
1A8-national_abd_04 Current Source Stuff_201182393512.jpg

Bob后来又初步讲了一个现代的1A电流源:
1A9-national_abd_04 Current Source Stuff_201182393749.jpg
模式从共地改成共源(负电源的)。
用LM341(其实就是78M05)给基准和运放提供5V;
基准用高精度低噪音带隙LM4140-2.096V;
运放用LMV2011,高精度低温漂。加了两组RC防振;
输出管子用了IRF5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9: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1mA、10mA、100mA短稳恒流电源

首先看一下一篇有名的文章“Design of a 10mA DC Current Reference Standard”里面的电路。这电路的最大特点,是声称取得了1ppm的10mA恒流源。
Design of a 10mA DC Current Reference Standard.pdf (243 KB, 下载次数: 315)
10mA.gif


其中,电压基准就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的LZ1000,用统计电阻转成10V。然后,用运放、场管和一个特殊制作的10k电阻,把10V转成了1mA。因此,假设我们只需要1mA,这个就是个成熟方法。
最后,利用镜像原理,再利用统计电阻,把1mA转变成10mA。
第一个7转10的统计电阻网络我们已经很熟悉,这里终于说明是用TaN(氮化钽)膜电阻。
10k参考电阻没有详细说明,只知道是Vishay做的、近0温度系数的多芯电阻。要知道,这文章是2002年的,当时Vishay有这样的电阻?
最后这个1:10的电阻也更没有说明,估计是1k和100欧,电压1V。
其中1k有可能是5个200欧串、100欧为2个200欧并。或者1k有可能是2个500欧串、100欧为5个500欧并。

其实,这种方法对于业余实现有难度。作者声称,该电源不仅短稳定好,更重要的是年稳能达到1ppm。依我看这个指标很难达到,因为采用同样技术的10V也才是1.8ppm/年的指标,怎么可能再经过两个环节,突然变小到1ppm了?

由我来重新设计,则直接从7V分压成1V(需要一对比例),再用一个100欧电阻就可以出10mA了。这样节省很多,因此性能应该更好。100欧的电阻,当然首选VHP202Z,这个100欧的已经定了一段时间快到货了。看这个电路,一定要比原来的好。基准设计原则之一:简化。
10mA-own.gif
202Za.jpg


同样,对于1mA,一样的简化方法,也利用1V分压,把电阻换成1k,同时输出。

场管怎么选择?
只要栅极漏电小(一般都能满足)、可以让运放工作的N沟道增强型管就可以,大电流的可以选功率MOS管。但MOS管输入电容大,容易振荡,可以用FET+BJT复合管。

那么运放如何选呢?
首先,对于1ppm的恒流源,Ib最大值不要大于恒流电流的1ppm,因为Ib这东西可能变化比较大。在确认变化比较小的场合下,要选择变化量不大于主电流的1ppm的1/4,对于1mA的就是要Ib变化<250pA。
其次,Vos的变化要小于采样电阻电压的1ppm,假设采样电压是1V的场合,1ppm就要求Vos的变化小于1uV的1/4,而对于0.1V则就是0.025uV了,这对运放是个严峻的考验。常见的高精度运放比如OP177F、AD707B/C/C/K,只能保证每度不超过0.3uV,能找到的最好的也就是0.1uV/C典型值,这就很难了。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就要选自稳零运放了,比如采用经典的LTC1052,每度0.01uV。最好的AD8629/8,可以保证<0.02uV/C。
最后,还有噪音。0.1V的采样电压,运放的噪音要0.1uV以下才能达到1ppm,自稳零运放的低频噪音刚刚够。

有人问:运放本身可以输出10mA以上,能否省略场管?
答案是不能省的。原因之一,运放如果输出大电流,会发热,而一发热就引起性能变坏,比如Vos和Ib的增大,因此,高精度的前级运放应该尽量运行在平稳的、小电流的工作状态下。另外,场管有自然恒流作用,因此在大范围电压输出下,需要调节的范围很小。没有了场管全靠运放主动调节,需要运放大幅度输出,性能变差。最后,运放直接输出电流不要衡量了,与电源电流难于分开。用场管的话其漏电在大部分场合下可以忽略。

上面看到了1mA、10mA的长期稳定电源。如果只追求短期稳定性,那么可以不考虑老化问题,只考虑温度系数问题。由于短期稳定主要在于各元件的温度系数小、噪音小。

当然,如果能同时考虑老化,那么短稳恒流电源就能成为长稳恒流电源,就能够作为真正的电源基准了。

采样电阻的选择
对于100mA恒流源,标准的采样电阻是1欧,这样功耗10mW、压降0.1V。如果用1V基准了,则电阻功率将达到100mW,这比较大了,除非采用超低温漂的大体积电阻,否则温升引起的漂移和热电动势将难以承受。我自己由于有个很好的Vishay金属箔全密封1.25欧,因此我要分压成0.125V(7.125V用7个1k和一个125欧),用另一套运放+场管同时输出。当然,由于这个电流比较大,电源用5V就够了,同时上面应该有个开关,不用100mA的时候可以断掉。
100mA-own.gif
VHP-3-300元.jpg
另一方面,采样电阻过小也会有很大问题,包括:
1、热电动势的影响大,0.1V,满度若有0.1uV就是1ppm了,而热电动势会因气流波动,造成低频噪声
2、对运放的精度要求高,例如Vos老化、Vos的温漂都成问题,
3、运放的噪声影响就很大了,因为运放噪声都是折算到输入的,正好与采样电压叠加。0.1V的采样电压如果有0.1uV的噪声也就是1ppm了,这样的运放也难找。
所以,在对噪声和稳定度有较高的场合下,采样电阻要适当加大,以牺牲温漂的方式来取得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9: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电流
(这部分已经独立成帖,在此:https://bbs.38hot.net/read.php?tid=10230

20A以上,甚至10A以上,就可以称为大电流了,因为,普通的万用表测试不了。普通的分流器可以有很大电流的,以下几个算比较小的了,精度等级都是0.5级的
DSCN0611s.jpg
最左边1号是30A,1×5mm=5平方,载流6A/mm2;
2号是20A,1×7mm=7平方,载流3A/mm2;
3号是50A,2×直径3.6为20平方,载流2.5A/mm2;
4号是100A,1.5×17.3mm=26平方,载流3.9A/mm2。

这个大家伙,是1500A,也是0.5级的
DSCN2735s.jpg

但这里讲的大电流,并非只是大,而且要稳定、准确,0.5级也就是0.5%,远远不够的,一般要达到0.005%,也就是50ppm,才能叫标准电流。

因此无论是大电流的产生,还是大电流的测试,都需要特殊的方法。

计划:10A、20A、50A和100A电流发生,甚至具有200A和500A扩展能力。

用途:测试分流器、小电阻。通过自循环,达到寻找高精度小电阻、高精度大电流的发生和测试。

电源:
电流发生1:采用锂电池组(单体多个并联)
电流发生2:采用Vicor电源模块
电流发生3:采用成品大电流电源

输出:0-1V就可以,因为只给分流器等计量用,所以不需要较高电压,因此功率并不很大。

调整管:用几十个(例如30)VMOS管并联,这样元件取材容易、制作其实也不复杂。

采样电阻:很关键,先用成品的分流器,然后通过测试逐步换成更好的。采用先并联、后调整的方式,用引线做均流。

目标精度:0.01%或更好。

电流的检测:与电流的发生同等重要,所以发生与检测的采样电阻,还有类似措施,都应该是一样的好。

策略:通常采用分流器的方法,会有一些困难。主要是大电流的势必阻值要小,而小阻值的电阻很难做好。另外,大电流的分流器发热严重,这样引起较高的温升,加剧了不稳定性。为了改善这两个问题,采用的对策是:
1、多个采样电阻并联。小电阻并联好做(而高阻最好用串联)
2、小电压检测,用3458A的100mV档(年差9ppm)或纳伏表34420A的10mV档(年差40pm)。

其它测试方法:电流比较、霍尔器件、光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9: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流源的应用
1、标定。例如上述10mA标准恒流源,就是提标定准服务的。可以反向背靠背对比,也可以通过倍率把10mA标准电流转换到其它档位上
2、温度传感器的测试、检测、标定。比如对RTD的检测,需要精确、恒稳的mA级电流,通过检测电压得到电阻值。这个恒流源甚至要求比高位表电阻档的还要高
3、测试电阻,例如1欧,需要100mA的恒流源,这样其功率才不会超过10mW。
4、校准,送给万用表,看表的电流档偏差多少。这个有点大材小用,而由于表的范围宽,恒流源也不能直接提供
5、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6 19: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厉害!我准备先搞个恒流源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6 19: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没有商品电流基准的原因吧。用一个短稳的电流源加标准电压和标准电阻就可以产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6 20: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主要是电压、电阻有了,电流自然就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6 20: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2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yjm2000于2009-03-16 20:10发表的  :
我认为主要是电压、电阻有了,电流自然就有了!
理论上是的,但实际上必须有个短期稳定的恒流电源作为电流载体。这也就是我和Aeon都计划做恒流源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7 21: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电流基准,很难做,所以没有成品.

电流源是不容易做成电压那个精度的.要做成电压那个精度,估计要花费10~100倍的费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8 17: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lymex老师,第一张图能再帮我分析下么?我没看懂,,,,,[s: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20: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4楼(勇敢天空) 的帖子

一个线圈放到称盘上,另一个线圈固定,二者串联通电,产生吸引力,再加上砝码让天平平衡,就可以通过砝码知道电流的大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8 2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5楼(lymex) 的帖子

谢谢lymex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1 00: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电流基准有难度,一般来说调整元件需要用MOS管,但是MOS管的栅极和沟道间有较大的分布电容,反馈电路需考虑电容的滞后效应,要加补偿网络,还有运放输出的滞后等等,有些复杂。这样一来很难兼顾到各部分噪声的滤除。前段时间想在一款仪器上实现100毫安恒流源,不考虑稳定性,只能做到噪声电流小于1微安。我觉得做恒流源反馈网络需仔细研究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6 15: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台式表的Ratio功能,给个噪声小点的外部电压源,配合标准电阻测未知电阻似乎也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0 01: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楼的第一个图,输出DC 电流 参考地都是同一点,第二个图,一个DC REF 参考点为 GND  , 输出DC 电流 为 + 5 V  ,会较第一个图不稳定,而且受负载的电容影响 , 这是我的浅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4 11: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6楼(lymex) 的帖子

首先等待独立贴。正准备做大电流电流表,因此对此很感兴趣。

100A大了点,不太好做,不过20A是好办的,我最大做过60A恒流120V输出。

但仍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

1. 如何校准,没有太好的办法。除非有极好的标准电阻,否则0.01%无法实现。
2. 即使输出只有1V,考虑调整管的压降,至少需要3-5V,20A会产生上百瓦热量,因此热管理不容易。
3. 采用开关电源没有问题,但需要串LC滤波器,也会产生巨大功耗。
4. 使用整流电源,变压器是大问题,5V/20A虽然功率不大,但不好做。此外20A滤波需要至少20000uF,否则纹波幅度会影响输出质量,对整流管的冲击必须考虑。低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在不同输出电流下差异很大,几V是正常的,但多1V功耗就多20W,就20A如此大的输出范围和5V如此低的电压,空载与满载可相差50%。
5. 内部电缆20A也需要至少4mm2线,100A电缆需要20mm2,有小手指粗,如何安置很成问题。

就稳定性可考虑以下方法:
1. 电流采样电阻用半导体制冷器控温。
2. 多路并联是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法,例如1A并联20路,单路热管理容易。MOS并联很可怕,就其并联的输入电容,可能并非常规运放可以驱动,必须使用独立的MOS驱动电路,而且过分的补偿会导致动态响应差,对纹波过滤不足,多路并联可避免此问题。此外,对电缆要求低,1A只需要0.5mm2。
3. 多路并联时可单独校准,达到0.01%比较容易。并联后准确度提高。
4. 多路并联时采样电阻好处理,简单的强制风冷散热即可。
5. 多路并联时易于配置输出电流。
6. 多路并联时属于简单产品叠加,易于降低成本。

必须考虑,无论多路并联还是单路输出,其总体积都会非常大,随之成本很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0: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思路很好。有关前半部分我的想法如下。
1、“如何校准”,其实我做大电流主要是稳定,然后同时流过“标准分流器”和“被比较分流器”,做切换对比,因此对电流源的准确度可以没有太多要求,短期稳定就可以。
2、调整管的压降,这个可以做得非常小,0.5V以下都可以,那种线性区、饱和区等,都是老概念,要求3-5V管压降只在较大电压输出的场合才用。大多数MOS管甚至在0.1V的压降就进入可控区,只要电流不要太大,因此才考虑并联。这个可以参考VMOS管的特性曲线,
3、直流电源滤波问题,要么采用开关电源,频率非常高,因此内部的滤波电容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调整管可以吸收残余纹波。如果采用电池,就没有这个滤波问题了。
4、不考虑用整流电源。可以考虑的成品电源,也都是开关型的,例如2V、300A。
5、电缆问题不大,用多股的,lly前段时间也做过。接头一定要好,用大螺丝拧紧。

我已经买了一个电池打算做电流发生器的源,是电动车用的动力电池,电压3.2V,但输出电流非常大。上面小的是4.2Ah的做对比,还有一个5号电池。
DSCN9758s.jpg


另外我还买了个Vicor的电源模块,输出100A,0.1V到2.2V可调,也可以做电源用。
aj27-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温度稳定性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
1、不控温、不恒温,而是变温测试。就是想利用温度的改变,来达到测试温度系数的目的。这是测试项目之一,而且要在开始的时候进行,得到温度系数后,可以在后续的测试中作为修正参数。当然,要把温度传感器与检流电阻很好的装在一起。
2、对比测试的时候,测试时间要尽可能的短,例如在几秒钟内完成,这样发热就很小。几秒钟的时间对于现代仪器、自动采样已经是非常充裕了。
3、不考虑强制风冷,只考虑采用一定体积的散热片做热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5 1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1. 就调整管而言,大电流下多MOS并联,3—5V可能是必需的,限制并非线性区或饱和区,而是输入电容与导通电阻的对应关系。
按100A对应30只MOS并联计算,每只3A,对于0.2V压降,导通电阻需要低于66毫欧,设计时还需保留50%的裕量,需要低于33毫欧以保证调整管的可调整性,如此低的导通电阻必然对应高于5000pF的栅电容(实际上可能达到10000pF),单只尚且驱动困难,更无论并联。
根据我做大电流电流源的经验,以及理论分析,输出电流越大,需要的调整管压降越高,使调整管的静态工作点足以保证调整管的频率响应足够好(调整管压降越低,其频率响应越差),从而确保频率稳定性,而与输出电压关系不大。在整流电源中,还需考虑整流纹波Vpp值。

如果多路并联,对于1A而言,530的内阻166毫欧,也可以做到0.5V以下,从而避免严重发热。


2. 开关电源不使用LC滤波只使用电容滤波基本对高频成分没有太多作用,线性电源的有效带宽在大电流下也无法达到开关电源工作频率,因此得到的电流会叠加明显的高频纹波。
曾经用开关电源供电做过电流源成品,切实测试过,示波器上高频纹波非常明显,并且波形与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的纹波波形无异,实际上此电源只输出600mA,而此时带宽已无法调整高频纹波。但此电源只用于驱动功率LED,追求稳定,纹波不是主要考虑的指标。
此外开关电源不推荐大电容输出滤波,否则将造成内部调整不力造成输出电压显著波动,即响应速度大幅度下降,甚至达到秒级,如果调整管压降过低(或者开关电源输出电压过低导致调整管上的压降裕量不足),对于几秒钟的测量可能无法保证输出电流达到额定准确度。

整流电源的电压不确定性决定其在低压大电流应用中受到限制。如果多路并联,这个问题会极大缓解。如果整流滤波电容足够大,例如4700uF,纹波Vp-p在1A下也可低于0.5V。


3. 某些测试,例如测试电流表,长期输出是必要的,即电流表中长期热量累积造成最容易变动的采样电阻的温漂。而电流表的一个重要应用在于监测电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5 13: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多路并联方案中,单路电流小,可实现稳压后恒流,电流质量明显高于无稳压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0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这个观点,即MOS管电流越大,管子的工作电压最好也越高。

在这种典型的恒流电路中,MOS管被接成跟随的方式,漏极输出,工作在线性区域,才对电源的变动有很大的抑制比。
100mA-own.gif

IRL3803m.gif

从曲线也可以看出,大电流下,平直的部分需要较高的电压(蓝色区域),而多管并联后,每个管子的电流小,平直部分向左边延伸,如绿色区域。

当然,对于电源纹波比较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只靠这种恒流特性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恒流特性远非理想,因此必须依靠有源闭环调节的快速响应,补偿MOS管的不理想特性,达到恒流输出纹波小的目的。但是,MOS管的输入电容大,并联起来电容更大,低压工作更加大了输入电容,这就对驱动部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大电流、快速响应才能对付大电容,而对于开关电源的那种高速纹波,相位滞后和大驱动电流要求已经超出了常规驱动极限。

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采用电池作为电源,这样就完全消除了讨厌的电源纹波,驱动的话不必考虑管子是否进入平直区,因此才可以用低压电池。另外,驱动也无需高速和大电流,由于这种恒流源电路的跟随型构造,不怕大电容负载,不会有振荡的因素。

电池做电源的弱点,就是不能长时间。但也没关系,因为我这里要做的大电流,是精密大电流,主要用于标定或测试分流器和小阻值标准电阻的,因此短时间足够了。另一方面,并联的MOS管的方式允许电池的电压继续降低,甚至可以采用单节铅酸电池,1.8V下也可以很好的工作,这样就可以用多个铅酸电池并联,100A下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也不成问题。由于电池内阻非常低,也可以考虑一边工作一边充电,这样就彻底消除了工作时间的限制。用电池做滤波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对比,对于整流滤波的电源方式,需要的滤波电容太大了,例如200A下要求电压峰峰值不超过1V,那就需要2法拉的电容了。这样大的电容也只能是通过并联的方式取得,其特性距离理论值也有偏离。如果加上预稳压,那功耗也要上升,稳压调整管同样要解决大电流驱动的同样问题。

2V开关电源IC,那只是一个例子。尽管效率高,但我自己也没有更大功率的开关电源,因此也不打算试验了。不过,见过商品的低压大电流开关电源,其输出的纹波也不是很大:
http://www.dz98.com/ac.htm
http://www.dz98.com/wjj-pdf/ews5000te-1.pd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4 07: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没做过大电流恒流源,不过就个人经验来说,觉得有几个运放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1)自稳零运放能改善的最大方面是Vos及其温漂,对输出的容性带载能力通常不足。带载能力较好的LT1012可以改善大至10000pF以上的能力(我曾试过2200uF的),但Vos及其温漂稍逊。建议将两者组合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2)驱动调整管的运放供电以双电源的形式较好,这样不必拘泥于轨到轨能力,而且在中点附近的增益、频响、线性、温漂等等性能均处于最好区域,这样取样电阻的值可以设得更小些。
3)由运放产生的输出变动控制能力越大越好。在单位增益方式下,输出变化基本上是增益的倒数,对于输出变化要求限制在1ppm的情况下,运放增益至少120dB即一百万倍以上。

以上是个人经验,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08: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恰恰用了自稳零运放。
这种运放具有负电源共模输入能力,因此无需双电源供电,大电流电源本来就够复杂的了。
这种运放还具备轨轨输出的能力,直接驱动MOS管有优势。另外,这种运放的电压上升率相对较高,也是优势。
关键是这种电路不怕大电容负载,至少不会不稳定。我在仿真中故意在MOS管的输入端并联了电容,同时也在电源上叠加了一些交流纹波信号,结果也很好。
diag2.gif

当然,这是大电流的场合,能做到几十ppm就很不错了,因此运放的Vos的影响并不大,用LT1012也可以,就是需要双电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4 08: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Vos本身可以用Nulling调节掉,这个确实不是问题。Vp-p和Ip-p在值上有点点不同,少了4nV(4uA)?象是被平滑或反馈掉了。
看了下1150的datasheet,数据很优秀,几种特点集于一身,噪声性能也很强悍,看来也得去弄几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09: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Vp-p和Ip-p在值上有点点不同,那个应该是仿真问题,两个东西更新的不同步,而且更新比较慢。

这两天装了一个并联MOS管,很麻烦。
P1090438m.jpg

chart1.gif
不过测试了一下效果很好,初始上电有不稳定因素,也正常,随后稳定,短稳为3ppm附近。
当然这是采集的检流电阻上面的电压换算的,到底电流能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检流电阻了。我用的是L&N的1mR的4223。


补充图片,并联MOS管内部,控制器。
P1090514s.jpg

P1090516p.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