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1 11:20:02

本帖最后由 longshort 于 2014-8-1 11:47 编辑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1 10:56
不赞同这个分析结论:“这里有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齐纳管的电压一定是从冷态时的较低向热态时的较高发展 ...
完全不同意你的说法,实际上分压器的分压比和预定的Vbe2决定了恒温器的控制温度,你只要比较不同分压比下的Vbe2就清楚了。冷态时Vbe2一定是相对高的,热态时Vbe2一定是相对低的,否则就谈不上去控制温度了。分压器的上电阻根据Vz的大小相应调整,否则实际恒温温度与预设温度会相差较大。
对LTZ1000较大的正温系数的看法,我在文中已有说明。Vz在5.6V以上就是趋向正温发展,这其实不是决定LTZ1000有较大的正温系数的原因,而是设计上的需要。
Ic的问题,100uA左右是恰当的,93uA的工作电流在其设计容差的10%之内,这个很容易理解。
同一温度下Vbe2比Vbe1高,这个我注意到了。两个晶体管在物理结构上有不同,Q1的面积比Q2的面积要小一半,显然电流密度要大一倍。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1 11:29:06

你没看懂人的意思还是我说的有歧义?
我说的是分压器的较低的分压(指的是R4、R5构成的分压器在R5上得到的电压值)比常温下的Vbe2要低一些,这样才会恒温在比室温高的温度,毕竟LTZ1000只有加热,没有致冷功能。这难道不对?与你的说法实际是没差吧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1 11:34:58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1 11:20
完全不同意你的说法,实际上分压器的分压比和预定的Vbe2决定了恒温器的控制温度,你只要比较不同分压比下 ...
我的描述中Vbe1是指补偿三极管、Vbe2是指温度检测三极管。温度检测三极管的Vbe比补偿三极管的高,而不是相反。Vbe高,其线性和灵敏度都要更好(高)一些。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1 11:57:33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1 11:29
你没看懂人的意思还是我说的有歧义?
我说的是分压器的较低的分压(指的是R4、R5构成的分压器在R5上得到的 ...

我相信是观察角度不同引起的表述差异。上电时候的分压器分压点电压难道不是由低到高?Vbe在冷态时肯定比热态时要高,这也是负温度系数的由来,没错吧?也许歧义由此产生,经历不同可能导致观察角度不同,不妨注意下我的头像。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1 11:58:55

对LTZ1000较大的正温系数的看法,我在文中已有说明。Vz在5.6V以上就是趋向正温发展,这其实不是决定LTZ1000有较大的正温系数的原因,而是设计上的需要。

这个“设计上的需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个人认为LT将Vz选这么高可能基于以下考量:
Vz高,一致性更好,虽然温度系数会大些,但LTZ1000主要是恒温用的,而恒温器恒温能力远高于所有商品恒温电压基准,恒温后其温度系数已经可以低于0.05ppm/K,已可算”超级齐纳管“。
Vz更低的SZA263,由于zener电压低,温度系数离散很大,要想匹配温度系数,Rc最大差异达到几十倍,LTFLU-1的Vz更高一些,一致性就有所改善了。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1 12:00:27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1 11:34
我的描述中Vbe1是指补偿三极管、Vbe2是指温度检测三极管。温度检测三极管的Vbe比补偿三极管的高,而不是 ...

这个我同意,Q1的电流密度比Q2大N倍,也许导致结温升高N倍,进而产生Vbe1低于Vbe2的效果。这只是个猜想。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1 12:17:02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1 11:58
对LTZ1000较大的正温系数的看法,我在文中已有说明。Vz在5.6V以上就是趋向正温发展,这其实不是决定LTZ1000 ...

我个人认为LT将Vz选这么高可能基于以下考量:
Vz高,一致性更好,虽然温度系数会大些,但LTZ1000主要是恒温用的,而恒温器恒温能力远高于所有商品恒温电压基准,恒温后其温度系数已经可以低于0.05ppm/K,已可算”超级齐纳管“。
Vz更低的SZA263,由于zener电压低,温度系数离散很大,要想匹配温度系数,Rc最大差异达到几十倍,LTFLU-1的Vz更高一些,一致性就有所改善了。
我以为较大的正温度系数就是为了容易补偿而不是其他,无论是恒温状态还是非恒温状态都适用。实际项目中的防风保温措施不会象做实验时那么严密,故而在恒温下有一定的温度系数也是正常的,补偿的需要也因而成立。
看来观察角度确实不同,求同存异吧。
SZA263我没接触过,不好妄评。
对LTZ1000的分析都是在还没有获得实物之前,根据datasheet的参数抽取出的标称技术状态进行的,与实际情况会有一定的差距,但不会很大,结论应是有用的。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1 13:27:27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1 12:00
这个我同意,Q1的电流密度比Q2大N倍,也许导致结温升高N倍,进而产生Vbe1低于Vbe2的效果。这只是个猜想。 ...

应该不会是结面积大小(电流密度大小)进而结温升差N倍导致Vbe的巨大差异,我猜想有可能是掺杂浓度不同,测温三极管be结可能是低掺杂的吧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1 13:36:45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1 12:17
我以为较大的正温度系数就是为了容易补偿而不是其他,无论是恒温状态还是非恒温状态都适用。实际项目中 ...

Vz高一些,温度系数一致性好,采用相同补偿元件参数的补偿效果也会一致,即使用可调元件做精细补偿,补偿元件的调节范围也不需要很大,便于精细调节。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2 07:04:47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1 13:27
应该不会是结面积大小(电流密度大小)进而结温升差N倍导致Vbe的巨大差异,我猜想有可能是掺杂浓度不同, ...

这是haisen的ACH拆解图中心部位,紫色箭头是测温管(Q2),绿色箭头是补偿管(Q1),Q1的面积明显比Q2要小一半,设计上一定是有特别的用意的。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3 10:37:41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2 07:04
这是haisen的ACH拆解图中心部位,紫色箭头是测温管(Q2),绿色箭头是补偿管(Q1),Q1的面积明显比Q2要 ...

我这样解释你看能不能解释得通:
1.测温三极管面积大,则它与加热器之间的热阻就比较小,热耦合比较好,利于恒温控制。
2.温度补偿三极管面积比较小则它与加热器之间的热阻就比较大,热耦合松散些,有一定的“滤波作用”,其温度波动度会略小一点。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3 13:08:56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3 10:37
我这样解释你看能不能解释得通:
1.测温三极管面积大,则它与加热器之间的热阻就比较小,热耦合比较好, ...

第一点完全同意。
第二点从测试看来,同样的环境温度变化造成的Vbe变化,Q1比Q2要明显,从道理上也说得过去。不过这样一来,似乎Vbe1的温度系数要远大于Vbe2了?我的LTZ1000只做了简单的防风,环境温度变化8C时,Vbe2变化210uV左右,Vbe1则变化500uV左右。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5 07:06:58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3 10:37
我这样解释你看能不能解释得通:
1.测温三极管面积大,则它与加热器之间的热阻就比较小,热耦合比较好, ...

用S3DG394来搭建模拟电路时,Vbe1与Vbe2在Vcb=0时的冷态下测试,电压差不超过0.3mV,但一到电路中,Vbe1就比Vbe2要低7mV左右,而LTZ1000里的Vbe1比Vbe2低将近50mV。看来电路本身的特点是会造成较大的电压差,而LTZ1000工艺上的某种需要加剧了这种变化。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5 09:00:33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5 07:06
用S3DG394来搭建模拟电路时,Vbe1与Vbe2在Vcb=0时的冷态下测试,电压差不超过0.3mV,但一到电路中,Vbe1 ...

如何模拟的?搭成LTZ1000那样?设定恒温60度左右?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5 09:27:24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5 09:00
如何模拟的?搭成LTZ1000那样?设定恒温60度左右?

完全按LTZ1000的内部连接用分立元件模拟,具体细节将在获得一定数据后于(二)中介绍。

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结果可以先透露下:初测的噪声/短稳指标不俗,齐纳管用的是2DW232中的一个反向管,正向的由双三极管的Vbe1替代。今天早晨7点多测量的结果是2.817uVrms,160条记录作为过取样获得七位半十进制数据。这个结果比传统的限流电阻供电的方式要好一倍,现在单管的水准就相当于限流电阻供电方式下的四核2DW232基准。准备再试个几天。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5 09:47:45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5 09:27
完全按LTZ1000的内部连接用分立元件模拟,具体细节将在获得一定数据后于(二)中介绍。

一个非常令人 ...

你这个双三极管是国产代替超级对管LM394的吧,好像实测指标不如LM394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5 10:27:47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5 09:47
你这个双三极管是国产代替超级对管LM394的吧,好像实测指标不如LM394

是的,要差了不少,不过估计影响不太大,朝阳厂产品。

youngliu 发表于 2014-8-5 16:32:54

前面我可能说错了。常温下Vbe高的其温度系数应该小些,Vbe低的温度系数大。LTZ1000里的补偿管可能温度系数大些

奇点 发表于 2014-8-13 10:21:42

长短老师,请教一个问题,从HLDIY那里买回来的LTZ1000板子,是带有那个20欧的补尝电阻,就是那个R2,装上会有改善的影响吗?用20欧后,会不会过补偿呢?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8-13 11:07:03

奇点 发表于 2014-8-13 10:21
长短老师,请教一个问题,从HLDIY那里买回来的LTZ1000板子,是带有那个20欧的补尝电阻,就是那个R2,装上会 ...

你好!
一般来说,LTZ1000单个器件的参数总是有些差别的,这就决定了补偿电阻的值只能根据所补偿的对象来确定。20欧的补偿值,通常对应输出变化与Vbe1变化为1/6的情况。是否过补偿,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测试输出电压来获得变化的大小判定。

奇点 发表于 2014-8-13 12:49:14

谢谢长短老师的回答。我最佩服的就是您和许老师这些能用数学方法计算的人。看了您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大部份比20欧大,我还是装一个电阻上去,但不调成最优,留下一定的正温标余量,能喊少基准部分自身的温标也是好事。

xinjihua 发表于 2014-9-21 09:39:02

堪称巨作,慢慢学习

haixian 发表于 2014-11-3 14:25:36

好文章,期待着(二),是不是能超过LTZ1000的噪声和稳定性。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11-4 07:12:24

haixian 发表于 2014-11-3 14:25
好文章,期待着(二),是不是能超过LTZ1000的噪声和稳定性。

超过LTZ1000的噪声性能是不现实的,分立的稳压管或基准管的噪声性能指标绝大部分都赶不上LTZ的隐埋齐纳管独立指标,但温度控制电路和温度补偿电路的思路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基准的稳定性则主要取决于LTZ组件的长期稳定性,第一年老化率如果能够达到2ppm/year或更低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可复现的参考电压是有价值的。



haixian 发表于 2014-11-4 14:24:37

请教一个问题,LTZ1000使用了温度补偿电阻,并调整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程度,如果不考虑补偿电阻的漂移。是否可以改善0.05PPM/度的温度漂移?似乎可以提高一个量级啊。如果这样,温度补偿电阻还是应该加的。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11-4 15:12:38

haixian 发表于 2014-11-4 14:24
请教一个问题,LTZ1000使用了温度补偿电阻,并调整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程度,如果不考虑补偿电阻的漂移。是否 ...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越小的漂移,做起来越困难。补偿只是一个方面,基准组件本身各处还存在着程度不等的温度梯度,环境温度稍有变化,对它的影响就比较明显,这一点和传统电阻限流式的基准不太一样。电阻限流方式的基准可以选择在齐纳管的零温度系数下工作,对环境温度的变化有稍强一些的抵抗力。
我做LTZ基准组件,原则上不作为准确度的参照,而是利用它的长期稳定性,来作为可复现的电压-温度变化参照源。
此外,温补电路用于其它基准器件的控制已表现出一定的消噪性能,因此我对这一点更感兴趣。目前正在筛选合适的齐纳器件,作为进一步的实验材料。


haixian 发表于 2014-11-4 20:01:33

根据半导体的知识,LTZ1000的时间漂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稳压管的漂移,另一部分是温度传感器的漂移。现在似乎还没有见到对LTZ1000温度传感器漂移的研究文章。所以主观的认为如果减少整个电路对温度传感器的依赖程度,可以减少LTZ1000温度传感器引起漂移的影响,进而减少LTZ1000的时间漂移。现在最好的半导体温度传感器即便经过修正也存在时间漂移。请指教。

archwang 发表于 2014-11-4 20:19:00

haixian 发表于 2014-11-4 20:01
根据半导体的知识,LTZ1000的时间漂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稳压管的漂移,另一部分是温度传感器的漂 ...

半导体温度传感器的稳定性可以做到比较高的水平。例如模拟温度传感器LM35,所有等级的元件在最高使用温度下1k hr漂移典型值为正负0.08摄氏度。

haixian 发表于 2014-11-4 21:20:49

前边有人分析过,LTZ1000的温度系数为50PPM/度,0.08度对应的就是4PPM。

longshort 发表于 2014-11-5 07:28:09

haixian 发表于 2014-11-4 20:01
根据半导体的知识,LTZ1000的时间漂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稳压管的漂移,另一部分是温度传感器的漂 ...

指教不敢!我也正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涉及到PN结随时间而产生的老化现象,记得在本坛曾有人提到过,当时没有记下来,现在怎么也找不到,在网上也没能搜寻到相关的资料。不过从LTZ1000包含了全部集成器件的2uV/sqrt1000Hour(或6uV/aqrtYear)的总老化率指标来看,若设浴盆曲线的平稳段长度为10万小时的话,在10万小时末的总漂移也只有大约25uV,约3.5ppm的总漂移。只要记录不间断,原始值就总是可追溯的。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认识LTZ1000(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