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发烧友--38Hot Volt-Nut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aisla

不需要使用比例电阻的7转10.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31 21: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很多人根本都误解了,这个分压、倍压的指标与电容容量误差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最重要的是电容的温度系数,漏电,模拟开关的电荷注入效应(这个容易被忽视)

而且电容的温度系数只影响短稳,与长稳无关,理论上电容容量只要在开关的一个周期内保证不变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1 21: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iddqd2001 发表于 2014-10-31 19:11
Prema 5017 and 8017 voltage reference:


sure,i'm copycat

dm02e.png

dm02s.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2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1 21: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风雪雨 发表于 2014-10-31 18:58
我不知道WAS有没有测试过电容介质的吸附效应带来的影响,但是,如果电容两端的电压高于基准时,由于和基 ...


1、介质吸附效应在这里的影响应该是不大的,但有统一测试的计划,也就是说测试钽点解电容和金属化聚丙烯薄膜电容(在此电路)的区别
1.5、如果钽电解的效果足够好就不做此测试了
2、进入开关电容前,基准(7V)电压已经经过缓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1 21: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xuplastic 发表于 2014-10-31 21:11
楼上很多人根本都误解了,这个分压、倍压的指标与电容容量误差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最重要的是电容的温度系 ...


因为考虑到模拟开关的影响,所以这里没有如 5017/8017 那样使用独立的 DG412 模拟开关,而是使用了专用开关电容 IC(LTC1043),期待取得更好效果,根据 1043 手册,二分之一分压对原始电压的相对精度达到 1p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1 22: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玩法  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1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良好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1 22: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结构对电容的漏电要求应该比较高,记得好像1043的资料里有提及,用聚丙烯的应该更合适吧,总觉得钽电容用在这里不是很好。期待进一步的测试对比。楼主的帖子又勾起了一直以来对1043的兴趣,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请教下楼主,买LT1043CN淘宝上那家比较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 09: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设两只电容完全相等,则串联后电容量减半为0.5C,并联后容量增倍为2C。
串联时使用Vref完全充电,电荷为Q=0.5CVref。
而后断开Vref,二者并联,电容两端电压为0.5CVref/2C=0.25Vref。

如何由7V得到3.5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10:03:26 38hot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 19: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并联并没有算错,串联算错了。
电容串联在直流情况下是开路对开路,即无穷大对无穷大,无解,电容量并不是0.5C。

直流下,如果两电容均为C,Vref对二者充电获得的电量分别为CV1和CV2,无论二者分压V1和V2是多少,二者之和仍为Vref,因此Vref对二者充电的电荷总是C(V1+V2)=CVref。

如果两电容完全理想,V1=V2=0.5Vref。
但实际电容的漏电不同,真正的分压由漏电决定,因此很可能充电的结果是V1=0.1Vref和V2=0.9Vref,但这不影响充电造成的总电荷量。

而后二者同极性并联,并联的计算没有错,电荷量在二者之间平均分配,各获得0.5CVref,因此并联电压为0.5Vref。

再次串联后,二者电压加和为Vref。

由开机的零状态起,受源的内阻限制,一次充电并不能完全产生CVref的电荷,因此需要几个周期充满,使输出电压逐步达到0.5Vre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20: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 22: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步测试结果尚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可以开始细致的测试

cr8332.jpg

cr833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 22: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下电容有0.5CVref电荷转移到上电容,下电容自己还剩下多少电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 22: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lilith 发表于 2014-11-1 22:36
初步测试结果尚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可以开始细致的测试

看到一台汉昴普源的电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 00: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ichen717 于 2014-11-2 00:48 编辑

假设两只电容C1和C2的零状态均为零电荷,由于二者串联,充电电流 i 完全相等,假设源内阻为0,则第一次充电即可充满,即二者充电时间 t 也完全相等,使得二者具有完全相等的电荷Q=∫idt,因此二者电压V1/V2反比于C1/C2,并且V1+V2=Vref,可计算出总电荷量ΣQ=2Vref(C1//C2)。

此时V1和V2必然其一大于0.5Vref,另一小于0.5Vref。

并联后,电荷正比于C1/C2重新分配,使二者电压V相等,V=ΣQ/(C1+C2),可计算出V<=0.5Vref,当C1=C2时,等式成立,除此之外,V均小于0.5Vref,V与0.5Vref的百分比差异为-(C1-C2)^2/(C1+C2)^2=-Δ,差异为负。

二者重新串联后,二者串联电压低于Vref,因此Vref继续对二者充电,相同充电电流和时间使两只电容均补充相同电荷ΔQ=Vref(C1//C2)(C1-C1)^2/(C1+C2)^2,总电荷由ΣQ增大至ΣQ+2ΔQ。

再次并联,电荷ΣQ+2ΔQ正比于C1/C2重新分配,得到二者共同电压V'=(ΣQ+2ΔQ)/(C1+C2),仍可计算出V'<=0.5Vref,V‘与0.5Vref的百分比差异为-(C1-C2)^4/(C1+C2)^4=-Δ^2,差异仍为负,但小很多。

再往后的计算过于复杂,但由规律观察,第三周期的结果为-Δ^3,其后递推。误差逐渐减小。

计算表明,即使两只电容相差10倍,也只需35个周期即可使输出电压达到0.5Vref的1ppm以内。

因此电容自身的准确度不对稳态输出电压产生影响。
同样的,电容自身的任何温度漂移也不对稳态输出电压产生影响。

电容的漏电和介质损耗还未计算。
不过如果钽电容都可胜任,漏电和介质损耗可能也不是大问题。

不过可以预计,将周期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非常重要。
周期过长会受到漏电的影响,周期过短会受到注入电荷的影响,即注入电荷造成的误差与周期成反比,而注入电荷本身含有温度变化的成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 11: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marshallemon 发表于 2014-11-1 22:59
看到一台汉昴普源的电源


那货说起来都是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 19: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 08: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thy888 发表于 2014-10-31 09:29
不错,不错,电容升压,换向了。
如果PWM的方案,分辨率只要3位,也可以大大简化滤波器,无源滤波器就可以 ...

有没有商品化基准用电容升压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3 11: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lilith 发表于 2014-11-2 11:23
那货说起来都是泪

这个DD性能不行?我记得之前看过这人的帖子,说这源有多猛,不是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4 20: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对电容的稳定性有要求?
比如电容容值随温度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21: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6 09: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说:电压,电流,电阻,电容,频率,都可以当作一个基准,但经常碰到的标准电池,因为携带不便,所以大部分都不会放在一个移动的设备上,我们所看到的标准电容,因为温度係数也不会精准到ppm等级,所以经常看到的最为准确的东西经常是含有锰合金的电阻,还有石英所产生的频率,电阻的稳定性可能要比石英老化的速度来得慢,所以应该最常看到的都由电阻所产生的一个基准电阻,也就是说他也可以转换成其他的参考原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还有随时代的改变,可能也有很多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会在一夜间推翻所有以往的製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5 17: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低漏电电容+ 采样保持 o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8 13: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容的话这样子可能只有MLCC能行,而且必须是COG材质的.另外这个方法噪声水平会不会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4:26:22 38hot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01: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估计也是...开关电容的玩意用过ICL7660的都知道...那噪声不是盖的...驱动精密运放要滤几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3 21: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大的可能是比电阻要差的多
1电容也有温飘,且比电阻厉害
2电容转移有电阻消耗,所以传递后总电量一定有变化,能量守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4 23: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ichen717 于 2015-1-4 23:21 编辑
chenminhua 发表于 2014-12-23 21:58
很大的可能是比电阻要差的多
1电容也有温飘,且比电阻厉害
2电容转移有电阻消耗,所以传递后总电量一定有 ...

放心,不会的。
1.  电容的温漂基本不起作用。
2.  电阻损耗由前面的基准源不断补充,达到动态平衡时没有电荷流动,电阻损耗消失。
基准源也是电源,是能量来源,因此不存在能量一直消耗殆尽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4 23: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10.5转10应该容易多了。

就是直接用电阻降压也比7转10强得多。
如果先用PWM把10.5降到10—10.1之间,再电阻降压,对电阻的要求就会更低得多。

无论如何也需要滤波器,再加个PWM也不算过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