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发烧友--38Hot Volt-Nut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回复: 0

LTZ1000电压分布统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2 16: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掰开手指头数数,前前后后自己也做了70 多个LTZ1000基准,有很多有数据记录,恒温分压电阻我基本上选用12K:1K。电压的分布如下图,平均电压是7.13779V。手册上规定的典型电压是7.2V。有点偏小,应该是我的基准恒温温度比较低的缘故。

LTZ1000,,,.JPG

奇怪的现象是,早期的LTZ1000电压都比较小,大都分布在7.0V-7.2V之间,后期的06,07年的大都分布在7.1V-7.3V。后期的电压比早期的高0.1V。可惜的是我在记录数据时没有记下LTZ1000的年份。这个宝贵数据丢失。为什么电压会偏高???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答案,有很多可能:

1、06,07年的是被筛选淘汰的,但是如果是因为电压高导致质量不好,出厂前就被淘汰了,所以电压高应该不是被淘汰的原因
2、是否是因为改进了工艺导致了电压高?有网友测试相同恒温温度下,06,07年的电流比早期的更低,这就意味着这些LTZ1000的热绝缘更好了。热绝缘更好或许需要更大的温度系数来保证反馈电路的稳定。
3、显然,电压越高,温度系数越差,但是LTZ1000的温度系数够好了,差点无所谓,最关心的是它的老化问题,是否在制作工艺上改进了,使老化性能更优秀,但这个工艺导致电压偏高?


LTZ1000从诞生到现在也有20几年了,刚设计的时候可能经验不足,各种参数不一定是最优的,到现在已经有20几年了,这么长的时间,应该有很多实际的数据可供参考,根据这些数据完全可以对LTZ1000进行参数和工艺上的改进了,因此我更偏向于06,07年的是刻意把电压设置高的,但这批06,07年的这么快就进入拆机市场,肯定有原因,到底什么原因还得请接触过的人来澄清。

以上的都是我的个人猜想,因为我不是半导体专业的,对这些东西只能猜想猜想而已,欢迎懂行的拍砖,提出更好的解释。也希望大家能把你们的测试结果在这里贴出来。

过年后去专门选购一款06,07年的LTZ1000ACH去解剖,看看构造上是否与老的有不同的地方。
发表于 2010-2-12 17: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17: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压越高, 温度系数就越差? 说说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7: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xplore于2010-02-12  17:20发表的  :
电压越高, 温度系数就越差? 说说理由?  


电压越高温度系数就越差是我测出的,以前读书的时候也接触过,最佳的补偿后电压应该是6V多一点,具体多少我忘了(应该是1N829的电压),超出这个电压越多,越不能很好的补偿。LTZ1000的7V已经远离最佳补偿电压,它如果没有恒温的话温度系数高的离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18: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谈理论:齐纳有两种, 一种 XXXXX, 另一种  XXXX, 所以用作基准的齐纳会在 XXXXX 这个电压段;
温补型的基准用齐纳,用的是两个齐纳对接的结构,例如 2DW7..... (JJ 记忆里面的基准其实是这种)

后期的工艺,什么Bandgap, 什么 Deep Bury... 等等等等。。。。

AD588 是什么结构? TL341 呢?  LTZ1000呢?

反正大部分人是花钱玩焊接的,为什么要追究那么多干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18: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稳压管5V左右温漂系数最小。
6.3V稳压管与二极管(PN结)反串温漂最小,或称之为温补。
1N829A就为此类,SZA263/LTFLU与1N829是同类,只不过把二极管用三极管(PN结)代替,这样用起来更加灵活。
LTZ1000与SZA263/LTFLU的基准部分同理,多出了一个感温用三极管和一个加热电阻丝,封装在同一空间的几个分立元件。
LM399是用LM329精密基准和恒温电子负载集合在一起,又相互独立,应用灵活,精度高。
基准是工具,7V不能称之为基准,只是半成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18: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7V只是基础基准,是为10V标准基准的产生的最佳伏数,而6.3V稳压管加反串二极管(或称之PN结)正好接近7V,这也许是个珠联巧合,因为用运放放大,倍数小了容易自激,大了是不需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19: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电压基准是工具,是配合电位差计,电桥等设备,进行测量、比较、校验等,而好的电压基准,是不能用高位万用表来测量和标定的(测量精度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9: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hu8421于2010-02-12  18:53发表的  :
7V只是基础基准,是为10V标准基准的产生的最佳伏数,而6.3V稳压管加反串二极管(或称之PN结)正好接近7V,这也许是个珠联巧合,因为用运放放大,倍数小了容易自激,大了是不需望的。
6.3V是齐纳管加反串二极管补偿之后的总电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19: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5V、10V校表更是无际之谈,那类表也没有单一的10V挡,不知道能校什么表,可能校HP3458A正好,至于基准校表,一般成品基准都能胜任,与某种基准,校某类表无关,因为基准只是信号源,校表时一般是秒级,与基准温漂关系不大,叫基准一般温漂都够用,而我们校表时,可用比要校的表精度高的表来测量基准,去校要校的表,这一点对玩表的人,表都不是问题。
对于校表直流电压(指固定)一般为:1倍、1.9倍、2倍、3倍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20: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越说越糊涂, 不知所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20: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PRECISION REFERENCE 10V OR 7V  VOLTAGE[s: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3 07: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Hu 先生先随便找一份 Service & Calibration 手册,把整个 Calibration and Performance Test 的流程看一遍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4 13: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LTZ1000CH新品输出电压确实偏高,这是因为其zener部分的击穿电压都普遍偏高,我实测了三个0523批次的其齐纳电压都在6.7V左右,而补偿三极管的Vbe只有0.475V左右 。这也是导致齐纳管工作电流偏小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4 1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难理解的是LTZ1000的典型电路中为什么需要接那个400k电阻做温度补偿。LT1013的开环电压增益超过120dB,因外部温度变化导致加热器供电电压变化可能超过2~3V,但恒温温度基本上都能维持不变。另外我试验的结果是有此400k电阻会使输出电压下降20uV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6: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个400K电阻的作用我也是至今没有弄明白,冒似不加也没有什么不妥的,但实际做的时候还是加上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4 18: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400K的加热补偿电阻应该是在加热过程中给与LTZ基准补偿的,会调节基准管和补偿管上的电流,
能减少上电至稳定期间输出电压变化,而且应该不是400K的定值。手册上说可以补偿温度系数。

我的电路上没加这个电阻,因为没有高位表,也没测出稳定性能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4 22: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2DW7(新型号2DW230系列)的温度系数在55度附近最小,在常温下应用温度系数要比标称的温度系数要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6.3V并非最佳温度补偿的稳压值。稳压二极管确实是稳压电压越高温度系数越大,最大温度系数为0.11%/度,6V左右的温度系数为+0.035%/度左右,即约+2mV/度,与二极管的-2mV/度恰能很好补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4 22: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稳压二极管的温度系数与工作电流有关,且并非定值,而是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不同的温度系数,而二极管(PN结)的温度系数与温度关系不大,与正向电流关系也不是很大。这是温度补偿稳压管有特定的工作电流及有最佳工作温度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5 01: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youngliu于2010-02-14  22:28发表的  :
2DW7(新型号2DW230系列)的温度系数在55度附近最小,在常温下应用温度系数要比标称的温度系数要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6.3V并非最佳温度补偿的稳压值。稳压二极管确实是稳压电压越高温度系数越大,最大温度系数为0.11%/度,6V左右的温度系数为+0.035%/度左右,即约+2mV/度,与二极管的-2mV/度恰能很好补偿。


不仅稳压电压越高,温度系数越大。而且稳压电压越低(相对4-5V左右),温度系数也会越大。打开童诗白,华成英的<模电基础》第四版,24页,就有很清楚的描述。这是材料和工艺导致的。

2DW7 的温漂,其实和电流关系很大,大约在 6.8mA 左右,可以趋近于零温漂。我实际测试了大约12颗(1块钱一颗买的), 最好的结果做到 -0.74ppm/C。

其他暂时不讲了。不打扰JJ做生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5 08: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5V左右雪崩击穿、齐纳击穿同时都有,电压温度系数接近于零,低于4-5V多为齐纳击穿,为负温度系数,高于5V多为雪崩击穿,电压温度系数为正温度系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5 10: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可以简单理解,二极管为正向击穿(实为正向导通),而稳压二极管为反向击穿。二极管单向导通是本身固有的特性,其管压降和温度系数较为固定,而稳压二极管反向击穿压降属于“人为制造”的。离散性被放大,往往是电压不同,对应的温度系数也不一样,就是同一电压,温度系数也存在差异。
我用上千个稳压管做过测试,同批的电压误差为3-5%,挑出来同压,温度对电压的敏感度也不同。
所以,电压上有差异是可能的,与料材和参量不同也是有关系的。
因此,温漂比较小的“稳压管”,基本上是挑选出来的,与电压不是绝对关系,而是相对而言。
所谓温补:其实就是压稳管与二极管反串(用+/-温度系数相同,相互抵消)。且与通过的电流大小相关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0 16: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1N47XX系列稳压管温度特性
1N4728系列稳压管温度特性.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0 16: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2DW230系列稳压管温度特性.JPG 2DW230系列温度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2: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3: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jj3055于2010-02-12  16:58发表的 LTZ1000电压分布统计 :
掰开手指头数数,前前后后自己也做了70 多个LTZ1000基准,有很多有数据记录,恒温分压电阻我基本上选用12K:1K。电压的分布如下图,平均电压是7.13779V。手册上规定的典型电压是7.2V。有点偏小,应该是我的基准恒温温度比较低的缘故。



奇怪的现象是,早期的LTZ1000电压都比较小,大都分布在7.0V-7.2V之间,后期的06,07年的大都分布在7.1V-7.3V。后期的电压比早期的高0.1V。可惜的是我在记录数据时没有记下LTZ1000的年份。这个宝贵数据丢失。为什么电压会偏高???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答案,有很多可能:
.......
平均电压偏低可能原因有:
1.工作电流偏低。LT的规格是工作电流为5mA的,(IQ1= 100uA)。实际你做的电流只有3.8mA(电流取样电阻125欧姆),电流偏低1.2mA,会导致输出电压偏低30mV左右。
2.批次差异。样本数偏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