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楼主的比喻往下说,示波器把采集到的数据处理,并把它们显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概念没有问题,但缺少了一个重要细节,是谁让示波器暂停采集,开始整理并显示波形呢,是触发事件!
当示波器触发模式设置为Nomal时,示波器持续采集,哪怕10秒,1分钟,半小时…,新采集的数据不停的覆盖着刚填满的采集内存,管它10K,1M,20M,128M还是1G。只有当符合触发条件的信号_进球出现,触发系统立刻冻结采集内存,计算进球那一刻画面存档的位置,调取并恢复为图像让你再次为之激动。如果你愿意查看进球前一刻发生了什么,谁传的球,向左调整水平位移,示波器会以进球那一刻为触发点位置向前调取数据,并恢复为图像;如果你愿意查看进球后守门员沮丧的表情,只需要向右调整水平位移,示波器依旧以进球那一刻为触发点位置向后调取数据并恢复图像,这一切就像翻阅连拍照片一般。当然,想看到的越多,存储深度就得越大。
当示波器触发模式设置为auto时,示波器持续采集,当你仅有的10K,1M,20M,128M,1G采集内存填满,还是没有出现符合触发条件的信号_进球出现,示波器只能很无奈的把刚刚记录的这段时间里的过往给你统统回播一遍,然后又去帮你等进球了。10K点--128M点时间宽度的图像如何在水平分辨率不足1024的显示区域回播先不讨论,且说这里面没有我们期带看到的进球场面,一刻不落的播出来也是毫无意义的。。。好不容易等到进第一个球了,示波器就按照上面介绍的Nomal模式工作。
如上所述所有的行动听触发指挥,无论采集系统是10K存储,还是1G深存储;也无论几百的波形更新率还是过百万的波形捕获率,触发系统才是提高捕获关注的触发事件的准确率的核心。
Capture Rate体现的是示波器处理并显示的能力。增强了处理波形并显示的能力,可以缩短Dead Time,间接增加在屏幕上显示偶发异常的概率,小于采样时间间隔的偶发异常依旧无视。
试想给示波器配个GTX980@4G显存,让显卡来给1G采样率的采集到的数据按1ns时基来个无间隙“直播”,小于1ns的偶发异常依旧发现不了,大于1ns的偶发异常依旧得靠眼睛找,靠大脑判断,那也算一件苦差事了吧。
示波器作为工具,在工作中帮我们发现问题,应该可以更智慧的。没错,触发式示波器从发明时身上最灵魂的东西,触发系统被我们忽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