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发烧友--38Hot Volt-Nut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回复: 0

直流微电流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9 19: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序
微电流源,顾名思义,就是产生微小电流的,一般是uA级、nA级、pA级,甚至到fA级。
用途,主要是校准各种静电仪、微电流表。另外,在直接需要小电流的场合,也可以用到。
微电流源,主要有电容式和电阻式两类,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9: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原理
直流微电流源,可以分成无源型和有源型两种。
无源型,就是一个电压源,串联一个高阻而已:
263pr.gif
这种方法,要求输出是短路型的(事实上大部分电流测试仪器都是的),这样,输出电流就是电压除以电阻。由于电压源可以做得很精确,那么电流源的好坏关键在于高阻的性能了。
263prr.gif
一般电压选2V,那么电阻选100k、1M、10M、、、100G、1T,就可以覆盖2pA到20uA的电流范围。由于1T的电阻不宜取得,也可以用降低电压到200mV并用前一档电阻(100G)的方法取得。 但是,电压不能无限降低,因为负载会有一定的压降,连接环节也会有各种电压存在,因此电源电压太低后误差就大了。

有源型,多了一个放大器,优势是输出电阻高,在一定范围内,输出电流不依赖与输出电压,也就是可以在有输出电压下保持恒流,即不要求输出一定短路了,是真正的恒流源。但弱点,主要是引入了放大器的Ib误差,这在小电流的场合下就不能忽略了。
263pr2.gif
当然,有源型的如果运放的Vos控制得好,可以选取小的电源电压,这样就可以在不很高的高阻场合仍然取得小电流。例如若能把杂散电压控制在40uV,那么就可以用20mV的电压是仍然有0.2%的精度,但可以用10G电阻取得2pA量程,而不是用100G,更不用1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9: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无源型例:Keithley 261

261是Keithley早年的微电流源,1966年就有手册了。中等电流下指标为0.5%,温度系数在较大电流下为100ppm/C,小电流下1000ppm/C。
8-1.jpg

从版面上看,下面有个档位开关,设置10-5到10-12计8档电流,上面三个具体调节旋钮,左下一个极性选择开关,右下角为输出。

其原理是:
电源(各档不同)---KVD分压---串联档电阻输出
261-diags.gif
KEI 261 Instruction 1966s.gif

E为(可调)电源,A为极性开关,B为KVD,C为各档微调校准电阻,D为各档电阻。

KVD的第一级每个电阻是64欧,第二级是12.8欧,而第三级由于并联了一个32欧电阻,因此也为12.8欧(12.8欧*10再并32欧即为12.8欧*2)。
KVD的输出直接串联可转换的档位电阻,接输出。

至于调节部分C,只微调电压E的输出,这样对于不同的档位电阻,由于阻值不同,就靠不同的电压来补偿了。

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9: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有源型例:Keithley 263


KEITHLEY_263.jpg
263Im.gif

Keithley第一个版本的手册是1987年,因此算比较现代的表了,与K其它表的风格一致。
从电路图原理图上可以看出,这实际就是典型电路的一个具体化,Rrange用了好多电阻用继电器切换,多加了个R18=10M进行输入保护,最大电阻用了R30=100G,输入运放U13用了AD549L,Ib<60fA,Vos<0.5mV,<5uV/C,噪音4uVpp,这也许是当时最好的了。指标也算不错,中等电流下精度达到了0.025%,2nA档为0.065%,2pA档为0.4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9: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国产WD-1照片
C1.jpg
C2.jpg
C3.jpg
C4b.jpg
C5.jpg
C5p.jpg
C6.jpg
C6p.jpg
C6r.jpg
C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9: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国产WD-1说明
经过拆解探查,WD-1几乎是完全仿制Keithley 261的,只不过绝大多数元件国产化了。
电路图可以直接参照K261的,但也有一些变动。

1、电源部分
标称输出11V,这样在KVD的拨盘在5.00的位置时,分压输出就是5.00V。当然,这电压要根据档位电阻的不同而有微调。由于KVD的输入电阻是1.1k,因此电流是恒定的10mA,功率110mW。
整流用了全桥,滤波电容470uF50V,第一级稳压7815+2DW235,输出大约22V。
第二级稳压用了LM317K,上调节电阻为2k固定,下调节“电阻”用2DW235串联另一个电压,这个电压是档位2.2k可调与200欧分压得到的。经过测试,这2.2k可调的实际阻值在370欧到600欧之间,不算合理。
D1.jpg

2、KVD
采用KVD的好处,可以多级,而且输入电阻不随分压而改变。
第一级采用11个100欧,开关在0到10时,其输出1V到11V(输入11V,下同)。
第二级采用11个20欧,很自然,因为KVD每级递减1/5。开关在0到9时输出0.1V到1.0V(第一级=0)。
第三级由于并联了50欧,因此仍然采用11个20欧。开关在0到10时输出为0.00到0.10V(前面开关=0)。
输出电阻尽管是变化的,但不大。最大输出电阻660欧,这对于后面最小100k的电阻,误差0.5%
由于后面配套的档位电阻很一般,KVD电阻选0.01%的浪费了。K261选的0.1%其实就足够了。
KVD的输出见下图的黑色屏蔽线F,先接到后面的BNC插口,然后通过屏蔽线G,接到屏蔽盒的侧面H位置引入。

3、电源微调/校准部分
一共有8个档,每个档输出电压不同。靠开关切换,让8个可调电阻分别与电源调整部分的200欧分压,达到调节的目的。调节范围,是8V起调(标称11V)。微调是2.2k的,实际调节位置在380欧附近,电压和功率都很大,容易出问题,因此电路设计的不合理。这些微调实际也是各档的校准用的。
C4a.jpg
蓝色A线从稳压管的正极也就是200欧接地电阻的上端引出,经过B的换档,选择C线中的1根,从而串联可调电阻D中的某个后,通过蓝线E引出,到达电源输出的正极,达到微调目的。


4、输出串联电阻
-5次方档电阻是100k,用了线绕RX70,0.01%
-6次方档电阻是1M,用了大红袍,1%
-7次方档电阻是10M,用了模压金属膜,0.1%
-8次方档电阻是100M,用了磁封电阻,2%
-9次方档电阻是1G,也用了磁封电阻
-10次方档电阻是10G,用了真空电阻
-11次方档电阻是100G,用了真空电阻
-12次方档电阻是1T,用了真空电阻

可以看到,电阻的选测参差不齐,主要是三个高阻值的真空电阻性能不好(阻值偏差大、老化和温度系数大),形成整体性能瓶颈。


5、等电位屏蔽
在几个高阻上有电位环:
C9b.jpg
这些电阻上端接电源(高电位),下端接输出(零电位),而这些屏蔽环就是可以让输出周围强制的保持在零电位,防止表面爬电用的,是等电位屏蔽的一个特例。


6、其它
有人问,没见用什么特富龙材料,开关也是比较普通的,不怕漏电吗?
实际上,这种无源的微电流源设计的很好,不怕漏电。因为高电压部分是低阻不怕漏电,而输出部分是地电位,也对漏电不敏感。


总之,这个微电流源有两点设计不足:一个是高阻三个电阻质量较差,直接影响最主要功能档的性能。另一个是电压微调设计的不好,2.2k的微调只用在15%的位置,而且一直加上10V的电压,耗散达到250mW,影响性能和可靠性。

另外,设计多余的地方也有两点:一个是KVD采用0.01%的精密线绕电阻,实际上0.1%就足够了。另一个是几百欧的电源电阻采用二次屏蔽,没有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9: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二端小电流发生器

二端恒流器件,顾名思义,有两重含义:一个就是二端器件,只有两个端子,类似二极管或普通电阻;零一个就是恒流,理论上无论加多少电压,其电流都为恒定。当然,器件不会理想,总会有一定的、不是无穷大的动态电阻。另外,恒流源器件也一律具有最小工作电压和最高工作电压,低于最低工作电压就不恒流了,高于最高工作电压恐怕会击穿损坏。

二端恒流器件最简单的用途就是恒流负载,直接接到电压、电源或电池上,就会消耗特定的恒定电流,而与电压无关。另外,二端恒流器件简单的串联一个电压、电源或电池,就成为恒流源,给外界提供恒定的电流。这种只有2个引脚的电路,加上快速的角色转换,可以使得二端恒流器件有比较广泛的用途。当然,也正因为二端,使得内部构造要复杂一些,低压下也难于取得恒流。

也由于二端电流器件的特殊性,这里也不局限在小电流,后面会增加一些较大电流的例子。也可以考虑篇幅多了,以后专门成贴。

1、恒流二极管
恒流二极管
属于两端结型场效应恒流器件,比如2DH1,恒流1mA,工作电压3V到30V左右,动态内阻>1M。

2-.gif



2、结型场管加一个电阻
很常见的一种取得小电流恒流源的方法。注意选择时要Idss大于要恒流的电流,最好大几倍,而且Vgs要选得小一些,才能降低起始电压。看曲线也要选择动态内阻大的。
2-FET.gif

2-2SK373.gif

根据所选的管子的不同,耐压可以从0.5V起,到几十V很常见,更高的也有,例如上面的2SK373耐压为100V,耗尽型的MOSFET LND150,耐压可达500V,适合做高压恒流源。
根据管子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电阻,使得恒流电流从很小(比如1nA)一直到10mA。
由于在源极串联了一个电阻,有进一步稳定电流的作用。假如因电压增大造成电流增大,则该电阻上的电压也增大,这样Vgs也增大,就抑制了电流的增大。
当然,这样的恒流有一定的温度系数,可以选择适当的管子和适当的工作电流,可以取得零温度系数点,一般为Vgs-0.63V,比如管子的Vgs=2V,那么取1.37V就是零温度系数点。

3、三极管加几个电阻
常见于IC内部设计中
,由于比较复杂,现实中很少有人用分立元件产生。

2-BJT.gif


4、三端串联稳压器加一个电阻
比如LM317,适合5mA以上,起始电压大约3.5V
2-LM317.gif

如果换成LM338,则电路一样,最大电流可以达到5A。这种LM338的厂家有国半、ST和LT,其中LT的输入电容需要1uF。 试验了国半的LM338,输入不加电容,输入线长1米,也无问题:
DSCN1091s.jpg

DSCN1093s.jpg




如果换成LT1083,电路一样,最大电流可达7.5A(但由于功率60W的限制,仍然保持在5A或以下为好),由于是低压差的,因此起始电压可降低一些,达到2.5V,但除了最小电流大一些(10mA)外,最大的弱点是输入端需要一个10uF的电容,这个电容不加,则电流就上不去。当然,电阻上并联的电容不是必需的。有了输入电容后,交流的纹波或者是开关电源的干扰,就不再具有恒流特性,会通过这个电容加到输出上去。
DSCN1089s.jpg

如果换成AMS1083,则与LT1083很类似,最大电流可达8A(但60W的功率不太大),也是低压差的,不过只说明了需要较大的输出电容(这个没关系),没有任何地方提到需要输入电容:
AMS1083.gif





如果换成HT7318,低压差小功率1.8V稳压IC,那么工作电流可以很小,从5uA起,一直到250mA(但要注意功率),工作电压是2V到12V。当然,由于必须接入10uF的输入电容,因此只适合直流使用。
2-HT7130.gif

5、三端并联稳压器加元件
三端并联稳压做恒流源麻烦些,比如常见的TL431,最小维持电流0.4mA,最好1mA。这样恒流电流要远大于1mA才有较好的效果,而附加的三极管放大倍数要大才好,所以最好用达林顿。
2-TL431.gif
另外,TL431本身消耗了2.5V,也不算小。为了减少这样的限制,可以采用LMV431或者AZ432,是1.23V的,最小维持电流也下降到80uA。另外,如果能找到国内少见的LM385-ADJ,也是1.23V的但维持电流只有10uA,会大大降低最小可用电流。

6、其它恒流器件

LT3092,可设置2端恒流源,1.2V到40V,0.4mA到200mA

2-LT3092.gif



国半的LM334,自己叫可调恒流源,实际上是三段器件,需要加一个电流设定电阻才能成为恒流源,1uA-10mA,而且这个恒流源是与绝对温度成正比的的。

2-LM334.gif



常见的温度传感器AD590,也是类似的东西,只不过为两端器件,恒流电流的微安数就是绝对温度值。

2-AD590.gif


REF200,有两个恒流源等

2-ref200.gif


7、有源大电流
大电流恒流源,一方面需要比较理想的恒流性能,另一方面也需要辅助电源,使得在低压下性能得到改善,这样就必须采用常规的恒流电路,但这样一来势必需要运放和辅助电源,可以用电池提供,所谓内部有源。

下面就是一个采用了常规恒流电路并增加了9V电池的一个100A-300A(短期)-500A(瞬间)二端恒流管的例子:

DSCN1086s.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9: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微电流源DIY

从国产WD-1的解刨情况看,微电流仪并不复杂,DIY比较容易,并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1、体积重量很大,功耗也不小
2、交流供电容易引起干扰
3、精度不高


无源微电流源DIY方案一:
外壳采用小体积的铸铝盒或铝型材盒,长度大约18cm、宽度12cm,高度8cm
电源电池供电,可以做到耗电非常省,免除交流干扰
档位开关相同,从-5次方到-12次方
电压选择开关只用一个,小数的感觉没有必要,只输出如下电流点:
10、5、3、2、1.9、1、0.5、0.1、0.05、0.01
这样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校准需要,而且也大大简化了开关部分。
按理说,有10、5、3、2、1.9这5步就可以,小的电流可以用换档开关改变。但保留1、0.1、0.01的目的,在于可以用最后一个高阻生成尽可能小的电流。而0.5、0.05是顺带的,也可以改成0.3、0.03,甚至改成0.19、0.019。
制作时,把相关电阻串联起来对输入电源分压,波段开关接到抽头上即可。采用整数系数的好处是电阻比较好找,否则就需要定做,或者用串并联的方法解决。


无源微电流源DIY方案二:
类似上述,但开关采用这种,是BCD,直接驱动HC138这样的译码器,就可以实现档位变换、电阻变换:
gen2.jpg

电源部分,首先是一个档位开关联动的微调电流源,例如标称100uA,但分8档,可以用8个微调电阻控制,得到不同的电流,范围在90uA到110uA之间。
这个电流流过一个可调电阻,类似电阻箱,由三个BCD开关控制的8421码电阻串联,得到与电阻相关的线性的电压,用运放缓冲输出。
最后,这个电压接到档位电阻上,电阻的另一端输出。


无源微电流源DIY方案三:
非常简单的一个高阻集合,一端共用,采用BNC插座方式。
这实际上是一组规格很高的标准电阻,BNC的外壳兼做等电位屏蔽。
但是,配合程控基准源(例如5700、5440B、335D)可以输出非常高精度的电流。Keithley对6517的校准就是这样做的,这也就是Keithley 5156的做法。甚至配合程控电压源(例如HP6632、IT6122)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结果。
IMG_1921s.jpg

既然可以一物两用,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把你最好的1进高阻,接成这种方式,既当标准电阻用,也能作为微电流源发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校准别人,也会让别人标定自己,在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源微电流源DIY方案:
电路应该都类似了,典型。但这里会采取一些措施如下:
1、运放采用最新的LMP7721,具备典型3fA的Ib、0.05mV的Vos,而且具备隔离屏蔽脚。低Ib是必须的,但低Vos尤其是低温漂(1.5uV/C)就可以采用相对小的电阻得到微电流,很有优势。
2、高阻的输出端采用等电位屏蔽,切换在高端。
3、采用1/10的工作电压,这样对高阻要求降低10倍,或者在相同高阻下,向下扩展一个量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9: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保留3(测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9: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参考资料

电阻式直流小电流标准恒流源.pdf (1.08 MB, 下载次数: 1322)
高性能微电流集成放大器的设计.pdf (128 KB, 下载次数: 429)
分光光度计用高精度恒流源的设计与分析.pdf (139 KB, 下载次数: 442)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9 19: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10楼也算沙发,谁叫俺们水平高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9 19: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9 19: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发沙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9 19: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宝,只能地下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9 19: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9 19: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9 2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进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0 01: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旁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23: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5 02: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都挂了。老大来弄下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5 22: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8 09: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科普贴一定要看。感谢楼主发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30 16: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来学习学习,就会有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00: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lm334组成微恒流源,可对其他恒流源进行温度补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22: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一般的高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30 17: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发起过DIY 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8 11: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浅出,科普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