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发烧友--38Hot Volt-Nut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回复: 7

用于精密恒流源的小型超稳定1V基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超稳定1.25V基准;微型在板恒温;低弱化系数统计电阻分压;通用恒流驱动;亚ppm短稳恒流源

第一部分:原理
常见的精密恒流源都是根据欧姆定律 I=V/R 由基准电压和精密分流器产生,为了提高短期稳定度需要选择较高的参考电压比如1V,这样热电动势和噪声相对比较低。

然而,精密的深埋型固态基准电压往往比较高,这就需要用电阻分压得到。从分压电阻对目标电压的弱化系数角度看,越大的分压比弱化越差、越小的分压比弱化越好,因此选择接近1V的参考基准有利于精密分压。好在有精密的1.25V基准存在,很近需要的1V同时可以低压供电的优势,此类商品基准包括LTC6655-1.25和REF7012,都具有0.25ppm p-p 超低低频噪声,而且都是原生的带隙基准,即没有片内的电阻分压或升压。但是,测试标明前者的噪声偏大,而且塑封的有比较大的滞后,因此最终选择了LCC封装的REF7012作为基准。

为了进一步稳定电压,采用了微型在板恒温,尽管电路简单但体积很小,这样不仅功耗低同时稳定时间也短。

“统计分压”使用了osopa1001 网络电阻,一个封装里面有10个相同的1k,分压用就很稳定。另外,接成1.25V:1V分压的时候,最差的单个电阻弱化系数是0.1,这点可以用偏微分法验证。也就是说,假如某个电阻变化了10ppm,那么1V电压最多只变化1ppm,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分压系数的稳定性。
下图为一个10V分压的例子,总电阻10k、电流1mA,分成9种情况输出1到9V,可以看到输出9V的时候弱化系数最小,输出低压弱化不大。对于1.25V到1V的分压就相当于10V到8V的分压弱化系数0.2,但网络电阻用了两两并联因此单个的电阻弱化系数就是0.1。
10V_分压弱化.png

电路如下,最后部分包括了一个测试恒流源,从1mA到100mA可以选择在板Rs和Q1=BSS108,对于更大的恒流源(到10A)需要Q1=IRF3708同时Rs和RL外接。
7012a_sch.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组装
REF7012采用飞线焊接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放置到恒温槽里,而且具有免除PCB应力的效果。
引线采用直径0.24mm的wire wrapping 线即大约23 AWG
7012b_fly_wire.jpg
恒温槽的内部大小只有7mm x 9mm,包含了一个SOT23、一个0805、两个0603四个元件,焊完后导热脂均温并覆盖导热硅胶片,然后焊上搭棚的REF7012,最后上下用黑色泡沫防风和绝热。
7012c_oven.png

下图是板子组装完毕后的测试照片,其中恒流源是1mA,Rs和RL都用1k的金属箔电阻。
7012d_board.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抢到老大贴子的沙发了,认真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测试
安装完毕后,用恒压恒流电源限流50mA供电,这样可以防止原理性错误和元件误焊等问题。初次加电不要用锂电池,那样短路了对电池不利,也容易烧坏元件和电路板。

除了特别指明的外,所有的测试均采用DMM7510万用表的10V和1V电压档,NPLC=5,Auto Zero=On, No Filter, Input Z=Auto,Line Sync=On
按次序简单测量2.8V、1.25V、1.00V三点电压看是否正常,然后用10k电阻档测量最左边的NTC对地的阻值,换算成看是否变化和最终稳定,以下是我的测试结果。
7012f_OvenTemp.png
此结果标明,恒温正常。温度大约在半分钟内上升到预定值附近,但后续上升比较慢,大概是热隔离不太好的原因。

下图为1.25V曲线,10V档测试,曲线整体很稳定,噪声峰峰值大概有3uVp-p即大约2.5ppm p-p,这个有点偏大,主要是10V档测量低压的问题。
7012g_1V25.png

下图为1.00V曲线,1V档测试
7012h_1V00.png

电压完成测试并正常后,开始测试恒流源。
先焊好Rs=RL=1k测试1mA,同时应该换成电池供电这样表对被测电路的影响可以忽略,如果用交流电源供电,应该负表笔接地或接电源。
然后手头正好有80欧的金属箔,换上去电流为12.5mA。下两图为1mA和12.5mA情况下RL的电压。
7012j_1mA.png
7012k_12.5mA.png
能够看到,局部噪声比1V还低,峰峰接近1ppm,这是因为用了1V档的原因。

在板电流测试完成后,测试1A恒流源,把板上的Q1、Rs、RL去掉,换成外接的TO220管和UNR 4-2020电阻,三个功率器件装在散热器上。
7012m_1A.jpg

测试标明,1A稳定迅速,噪声低,与1mA差不多,就是有点波动,峰峰值接近2ppm,这应该属于Rs和RL有温漂的原因,必定耗散1W功率还是有点大。

7012n_1A.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测试了10A,硬件类似,只是把Rs和RL换成了同规格的0R100,这样电阻功率达到了10W,距离极限50W已不太远,总功耗有37W,散热器后面加了风扇
7012p_10A.png
7012q_10A.png
7012r_10A.jpg
从DMM7510的显示看,短期噪声还是说得过去,峰峰不到2ppm。但是看整体还是波动比较大,曲线有反向跳水并缓慢恢复,后来确认是RL的问题
7012r_10A.png

把RL换成AE FNP-Z R1001B,跳水消失,只是曲线低头,大概率是Rs的问题。
7012s_10A.png

10A的最后把Rs和RL换成AE FNP-Z R1001B,其中RL已装盒,另一个Rs简单的固定在散热器上
7012s_10A_FNP.jpg
7012t_10A_FNP.png
曲线开始的部分也不好,20分钟后才基本稳定,好在短期噪声比较低,说明电压源没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后续与参考
测试周期与噪声
前面提过,测试用NPLC=5并交流电同步,这样测试周期为0.36秒。
实际是NPLC-5时真正的测量周期只有0.1秒,其余的0.26秒用来自动0和同步。
对于低噪声测试常用3458A取NPLC=100,这样整个测试周期为4秒,其中2秒测试、2秒自动0点。
有个统计规律:相同条件下测试周期越长噪声就越低,噪声与周期的开方成反比。即加入0.1秒周期噪声为1,那么1秒的周期噪声就是0.316,10秒的周期噪声就是0.1。 3458A_noise.png

因此可以推得,DMM7510 PLC=5的测试周期是3458A PLC=100的1/20,因此噪声是4.4倍的关系,即用3458A PLC=100噪声会是1/4.4。
这样,按照后者,上述1mA的噪声峰峰值就是0.3ppm,妥妥的亚ppm。
难怪下述参考资料1中测试用了3458A NPLC=100。


参考1,10A高精度恒流源小时稳达到0.1ppm
国家院的文章,基准直接用Fluke 732B的1.018V,Rs和RL都是从Tinsley定制的50W 0R1,
测量用3458A NPLC=100,实际噪声峰峰值为0.5ppm,0.1ppm为rms值。
NIM_10A.png
A 10-A High-Precision DC Current Source With Stability Better Than 0.1 ppmh
https://docs.ampnuts.ru/eevblog.docs/_Metrology/wang2014.pdf


参考2,10A高稳定电流控制
基准采用了5V的带隙LT1027,具有0.6ppm p-p低频噪声
High Stability Current Control in the 10A Range
https://rubiola.org/pdf-articles/journal/1996im(rubiola)precision-current-control.pdf
The reference is 2V deducted from a 5V bandgap LT1027 with 0.6ppm p-p noise.


参考3,10mA参考电流基准的设计与评估
基准用LTZ1000,类似Datron 7001用了统计升压最后得到10V,Rs=1k。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10-mA DC Current Reference Standard
https://cds.cern.ch/record/643294/files/cer-002399331.pd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赶到前排,认真学习。早就想做个几A的电流源一直没动手,电阻都买好了。没想好用哪个电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佬能用7510电流档直接看看1A和10A短稳数据吗?想看看7510的电流档能稳定到什么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