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为厂方的粗测大概会如何进行?
按照一般的手册定义或者当年四机部制定的标准,2DW232~236是应当根据温度系数最小的工作电流Iz分档打标。
但是如果真按照这个方法去“初测”,时间代价是这个售价担负不起的。
所以如果曾有过测量,那一定是用另外一种间接的方式在几秒中内得到结果。当然,这种近似方法不是没有。许多著作中曾经提到,2DW7C系列的稳压值和最佳工作电流之间存在明确的负相关。这是一种可能的途径。
但是据我的观察,上无十七厂近年来生产的2DW232、233和234稳压值无显著性差异(t值和P值您要么?当然,估计您会说样本太小,结果不可信),都分布在6.14~6.39V区间。如果上述负相关在这些新器件中依然成立(估计这没什么问题,半导体物理在那里放着,再改变工艺它也就是个温补zener)。这从生产的角度可以说明两点:第一,产品没有经过哪怕是测量稳压值这么简单的分档检测;第二,即便是存在生产工艺参数上的差异,这种控制也是极为不成功的。如果做更激进的猜测,上无十七厂可能生产的本是同一种产品,只是为销售目的打不同的标而已。而从使用的角度来说,大家不要把23x的那个x当回事儿。
更大胆的猜测,1.5元的终端售价,相对于现代生产条件下一个CAN封装的产品怎么算也是太便宜了(这种封装许多人趋之若鹜,但却十分不符合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要求,希望熟悉半导体器件生产的坛友前来科普)。如果这样一条生产线能活着,它应当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来支持,比如说当年的“七专”,现代的GJB或者特殊工程应用。而这也正是一个国有老企业技术逐渐革新进步的最合理驱动力。
继续开一个脑洞,80年代初杭州无线电二厂生产过一种叫做RZ610的亚表zener器件,据说噪声水平与当今的2DW23x系列相似;威海好像也有类似产品。虽然这些产品最后都在市场化的浪潮中销声匿迹,但或许它们的技术在某些特殊的需求下,在当今的2DW23x系列中得到了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