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到LCR电桥的最佳精度?
坛子里买了个HP4263B,测试夹具也是原装的,很不错,开机、reset、设置电源频率、电缆长度后,测了几个电容都比较准、同时换不同频率(100、120、1Khz、10k、100k)差异也很小。但既然有差异,就想探究到底哪个值更准、什么设置精度更高(这恐怕不仅是38°的风气、更是存在的根本原因,呵呵),就把4263B的说明书,测试夹具选择指南、service manual,还有HP的阻抗测量文章(比较全面,涉及电桥、I-V法、Q表、射频I-V乃至矢量网络分析仪),还有个97年的LCR/阻抗测量基础找来看了看,学了些以前不知道的,但也有了一些新的困惑,有熟悉的高手请指点、讲授。
“基础”(LCR / Impedance Measurement Basics )里说,只是开路、短路补偿(不知道是否大多数人使用LCR电桥就是做下简单的开、短路校正?)无法消除杂散电容、电感、电阻和相位偏移,也无法消除不同仪器测试结果的不一致,还给了个图示
(偷偷高兴一下,第一次成功上图)
后面又继续讲到,如果测量范围宽,就选100~1k阻抗、已知精确值的负载来做校正(补偿),推荐使用电阻或损耗D小的电容,比如云母电容,不推荐用电感做校正。如果只测量某个固定范围,就用阻抗接近的负载来校正。
我的疑问Q1:用阻抗相同的电阻(无感电阻)和电容校正(补偿)是否等效?
自动平衡电桥的信号源流经DUT后再经过一个纯电阻,电阻上电压和电流同相,通过测电阻上的电压就得到电流,DUT上还有个电压检测,送到相敏检波器,再到ADC,实际上就是一个矢量电压表(或者按我个人的理解,可以基本看成一个“低频段的矢量网络分析仪”),测得是DUT的复阻抗,Z=R±jX,在直角坐标上是x、y两个轴,用矢量表示是模长和角度,按一般理解如果要精确地对矢量进行校正(标定),必须要校正位于x、y两个轴上的R和X,或者模长|Z|和角度/-, 如果是一个纯电阻,其实只校正了x轴上的分量,如果是一个纯电容(或D很小),其实只校正了y轴的分量。
或者换一种方式问,如果用电阻做的校正,拿来测电阻没问题,但如果要测电抗元件,就需要用已知容量的、低损耗电容做校正?
(其实我暗自猜测,是否应该用纯电阻、再用纯电容分别做一次才是最好的办法,相当于把x轴和y轴都校正了,但LCR电桥本身可能只接受一次负载校正,一做load correct,就把原来的参数扔了)
-------------------------------------------------------------
应该说HP们为了提高LCR的测量精度动了很多脑筋,在夹具上不仅是4线达尔文接线消除线压降误差,普遍采用屏蔽电缆,对称性也很好(打开看过,四个端口出来到DUT的线基本等长,坛子上有个帖子,一个朋友买的二手剪了线的HP夹具自己用同轴恢复,但离线孔近的电缆短、远的长,估计性能有影响,我看HP夹具同轴是等长的,多的部分宁愿盘卷在里面),除此四线之外,还采用了四端对接法(4TP,four terminal pair),就是同轴电缆外皮不仅做屏蔽,而且在靠近DUT的地方还依次连接,作为电流回流的途径,理由据说是“每根同轴电缆的芯线和外皮都I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消除电流带来的电-磁-电感应”,同时也提到,为了减小电流(产生磁场→感应电流)的影响,应该用“尽可能小的电流进行测量”
Q2:相敏检波器、ADC都有分辨率(或类似问题),按照常规是否 还是应该在满度(这里不是指量程,而是信号源、或叫激励电平)的中间或略高一些能获得最佳的精度?而不仅仅是为了减小感应让信号处于检波器和ADC的低端。
--------------------------------------------------------------
测电容时选择信号源频率的基本原则大家都知道,大电容用低频,小电容用高频。
Q3: 4263B的阻抗测试范围是1m欧姆~100M欧姆,是否有一个建议或推荐值,在什么容量范围采用什么频率?
或者换言之,|Z|在什么范围是电桥的最佳精度区域?(似乎HP或者国内包括同惠的内部培训手册上也没有很明确的说法)
Q4:我只有一个HP16048C四端对开尔文夹,用得更多的是SMD,即使引线元件也更愿意用0m夹具测,HP原装的、哪怕二手都太贵,是否买几个同惠的经过开、短路、负载校正也能得到满意效果?
如果有熟悉这方面的高手、老师肯不吝赐教,将不甚感激。
(来38°学习了不少东西,包括《低电平测量》中文版。。,受益良多,感谢lymex、thy888等诸位大侠)
补充一个 问题Q5,“基础”或是另一篇“阻抗测试”里面提到,自动平衡电桥的“不适合测量Q值很高(或D很小)的器件”,推荐用Q表,也就是古老的陷波表来测。
问题是现在除了怀旧的爱好者偶尔用陷波表来调下短波天线,早就没有商业产品了。按它这样的说法,LCR岂不是只适合测电阻或低Q值、高D的电容了?相当不解 本帖最后由 bg8aqa 于 2014-3-13 02:21 编辑
关于Q3 HP给了个表,自己可以换算为电容大小。
但表格不太好理解,比如1pC的电容,因为电容量太小,低频时Z很高(超过电桥最大测试范围100MΩ),似乎可以肯定应该用最高的100khz来测量。
表格中读数精度的表示方法没有理解。
矿坛许老师曾经说过:LCR表在测量高Q电容时副参数误差极大,基本不具备意义
原话如下:
在1MHz频率下测高Q电容或电感ESR,可以使用5%精度的高频Q表,也可以使用数万元级的高档0.1%的LCR电桥。是谁测得更准的?
一般是高频Q表测得准。当Q达到1000,好的Q表测到的ESR准确度还可达到10%,LCR表没戏,误差可达0.1%*Q=0.1%*1000=100%,这是因为Q表对相位误差不敏感,它能把电抗部分通过谐振消除。
Q表测高频ESR很历害。 谢谢,我去找来仔细拜读一下。'
电抗原件到了高频的确特性变化大,明明是电容,在某些频率却呈感性,电感呈容性…
我的问题应该具体到“100kHz范围内LCR电桥如何获得最好精度?” 手持LCR表中有固定频率测量方式,和振荡频率计数测量方式,哪个比较好?
工厂出的好象都是固定频率的(有多个频率可选)
DIY的多是组成振荡回路,再由单片机计数,换算(这个频率可以很高)
想买个炮灰手持LCR,所以有此问 3楼的“转换图”其实就该表的使用来说就很具有指导意义了。左侧的图给出了不同规格的电容电感元件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范围。右侧的表格则给出了该仪器在某一测量频率下的精度。以测量1uf电容为例,首先应当在左侧图查找其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区间,即从上数第5至第8格,显而易见,越靠近两侧则越接近该表的极限量程。同样该5-8格对应右侧表格中的内容则表示不同频率下的测量精度。查表可得,在100hz或100Khz时测量精度明显下降,而精度最高的地方位于频率1K档,阻抗量程1K-100欧的两个位置均为0.09。
以此类推,各种不同规格的元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案。
至于Q1中所提用电阻还是电容校准的问题,个人认为在电桥中标准电阻的校准是必不可少的,而楼主所提到的相位校准应当另有实现方案,有可能不会出现在菜单中,但电桥内部会有相应的校准相位的措施,一旦校准完成,也就不需要在每次测量前进行校准了。或者换句话说,开短路校准是用户级的校准,要根据测量的需要进行,比如高阻测量前进行开路校准,低阻测量前进行短路校准。而相位,桥臂,增益等校准应当属于厂商级了,需要精密的仪器及高精度的基准器件。
以上为个人看法,欢迎指正。 本帖最后由 bg8aqa 于 2014-3-13 21:01 编辑
谢谢楼上的解释,应该是对的。
HP这张表误差的表示方法不太容易理解(我还没完全理解),是一个常数A+常数B*10^-n*|Zm|,或者常数A*常数B/|Zm|,Zm是负载的“特征阻抗”,也就是被测对象在该频率下的阻抗值。
下边又说精度是%,意思是上面表格的计算结果÷100就是精度?
因为精度牵涉到两个常数和一个变量(Zm),这个表还是不够直观(最大的问题是同一行里面有没办法标出那个频率对应的误差最小?),我们有没有办法理出这样一个表格,xx~xxpC用什么频率精度最高,xxx~xxx又是什么频率最高?
楼主的截图比较小,看得不是很清楚,我用我的电桥说明一下我理解的电桥的精度表示方法,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电桥的手册中给出了如下的精度表
并解释了
1、
对于阻抗 >= 1K 的,使用公式 A+B*|10Zx-Range|/Range
对于阻抗 <=100 欧的,使用公式 A+10B*|Range-Zx|/Range
Zx 是器件的阻抗,A、B 是表格中的精度参数
2、
表格中,上面的参数是阻抗精度,下面的参数是西塔精度
那么,假设我们要测量的电容是 10uf,测量频率 1KHZ,根据 Cx=1/2pifC 计算得容抗 Cx=15.9 欧姆,这个也可以看下面这个图(注意这个图的数轴不是线性而是对数的,而且也不是均匀的)
用 10uf 斜线和频率竖线交叉点查询横线和 Y 轴(阻抗)刻度得到大约是 16 欧,所以应该使用 100 欧姆量程,测量精度表示为:
阻抗 Zx 的精度 = 0.225 + 10 * 0.015 * |100-15.9| / 100 = 0.225+0.12615 = 0.35%
我发现,在这个(精度)表格中,1KHZ-10KHZ 测试频率,量程 1 千欧姆的精度是最高的,想一想这个也是有道理的,因为 1 千欧左右的电阻(或阻抗)的测量精度容易做得比较高,如果电阻(或阻抗)太小,那么同样测试电流下得到的电压比较低,噪声和热电势的影响都比较大(如果是万用表,会更在乎热电势,电桥应该比较不敏感);如果电阻(或阻抗)太大,由于激励源认为是一个电流源*,它的阻抗是很大的,无法很好吸收外界的干扰,并且此时分布电容的影响也会显得更加显著。
*我很想知道,如果激励源使用 CV 模式,是否可以认为此时激励源是电压源,内阻很低?在测试小电容的时候我们经常设置激励源为 CV 模式,元件模型为并联模型,而测试大电容则会设置激励源为 CC 模式,元件模型使用串联模型。那么,激励源的变化是否影响上述猜测?
所以,如果将待测器件阻抗划到 1 千欧姆左右,测试频率在 1-10KHZ,将有最好的测试精度,比如一个 0.18uf 的电容,用 1KHZ 测试频率,阻抗 Z 大约是 884.6 欧姆,则精度表示为
0.12+ 0.002 * |10 x 884.6 - 1000| / 1000 = 0.12 + 0.0157 = 0.14%,比上面的例子高不少。
根据 Cx = 1/2pi*f*C 可知,0.159uf - 0.0159uf 电容,在 1-10KHZ 测试频率下,有最高的测试精度。在这个范围外的电容,则尽可能靠近表格黄圈使用合适的测试频率,使得阻抗 Z 接近 1 千欧,获得最好的精度。
本帖最后由 bg8aqa 于 2014-3-15 00:32 编辑
谢谢lilith解读并解答。
电桥手册上的公式、图表应该说比较全面,但不便理解和实际操作(颇像我国电子类教材,开篇就是麦克斯韦方程),基于常规理解(如万用表)太大或太小的阻值都不易测准(高阻、毫欧、微欧),几百欧~几百k是则相对容易,推测电桥也应基本如此。
同惠2828的说明一定程度证实了这一点:
A1、A2、A3...分别表示低、中、高速下能获得的精度,当然慢的更准,途中可以看出A的方框上下沿对应阻抗范围是15Ω~320k(绿色区域),也就是说通过选择频率使得阻抗(也就是|Z|)在此区间精度等级是最高的。
当然15Ω~320k是个很宽的范围,lilith的分析则更具体和明确,实践中也好操作,越靠近1K精度越高。
拿电容举例,实际使用过程是否可以这样?
方法①,整数级别的按照电桥有的频点算一个阻抗值的表(纵轴1、10、100、1000pC,10nF、100nF....,横轴是100、1k、10k、100k),格子里面是|Z|,测试时根据表格来选择合适频率;其实整数级电容的阻抗都是以16(15.9)为基数的,都不用逐个算,频率×10,阻抗÷10.
方法②随便什么电容(或未知容量),把LCR电桥显示的第一参数选为Z,改变频率,最后用Z最近接1k的频率来完成测量;
方法③电桥打开CurrentMonitoring,换频率,选择I在某一个范围内的作为最终测试的频率。(4263B可选测试电平xxxmV,应该是恒压,电流是变化的——这种情况下I大小实际和阻抗是对应关系)
------------------------------------------------------
尚未解决的疑问:
Q1,复阻抗的实部和虚部(或模长、角度)是同时校正(Correction)的,还是在LoadCorrection时只校正了模长?
Q2,上面的讨论是否仅适于电阻、或者说对|Z|适用,但忽略了其它因素,比如一个1p、10P的小电容,从|Z|来说肯定选择最高频率,如100Khz,但有没有可能100khz后分布参数的影响反而不如10kHz准确?(即使在通过开、短路、load校正后)
-------------------------------------------
lilith的是什么电桥,连模长和角度的准确度都是分别给出的?
原来的图太小,我把原文附上,您看看4263B和您分析的结论是否也吻合,|Z|=1k是最佳精度范围?
本帖最后由 lilith 于 2014-3-15 10:02 编辑
bg8aqa 发表于 2014-3-15 00:25
谢谢lilith解读并解答。
电桥手册上的公式、图表应该说比较全面,但不便理解和实际操作(颇像我国电子类 ...
。。。
Q2,上面的讨论是否仅适于电阻、或者说对|Z|适用,但忽略了其它因素,比如一个1p、10P的小电容,从|Z|来说肯定选择最高频率,如100Khz,但有没有可能100khz后分布参数的影响反而不如10kHz准确?(即使在通过开、短路、load校正后
5964-6181 这份文件看来不太清楚,我下载了用户手册 04236-90050,比较清楚,和我的电桥的算法类似的:
Zx > 100 OHM
Accurary = A + B * Zx/Range ~
Zx =< 100 OHM
Accurary = A + B * Range / Zx ~
~ 是 C、D 和 E 参数,也就是测试电平、电缆长度和频率附加 <--- 我想可能是分布电容的影响,这些参数我那个小日本电桥没有单独给出,可能已经包含在给出的表格中(表格要求了测试夹具),也可能根本没有,HP 还是要比小日本严谨很多呀。
那么类似的,假设测试一个 500 欧姆阻抗器件,精度就是:
0.09+0.01*500/1000 = 0.09+0.005 = 0.095% 约等于 0.1%
如果是 50 欧姆:
0.09+0.01*100/50 = 0.09+0.02=0.11%
看来精度比我那个 3522 高很多了,另外 HP 这个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100 OHM~100K OHM)都有比较好的精度。
bg8aqa 发表于 2014-3-15 00:25
谢谢lilith解读并解答。
电桥手册上的公式、图表应该说比较全面,但不便理解和实际操作(颇像我国电子类 ...
我的电桥是小日本的 Hioki 3522 型山寨电桥(不觉得很像 AG4980 嘛),这个电桥相对比较便宜,测试电平范围比较大(0-100mA、0-5V,四位有效数字),可选频点比较多(DC-100KHZ,4 位有效数字),总而言之就是性价比比较高,但精度差一点,而且看起来也没提及测试电平、测试线缆的影响什么的(可能厂家懒,或者厂家也不知道这些因素)。
电桥给出的指标和图表比较复杂,这个和复阻抗测试的复杂本身也有关,复阻抗本身包含实部和虚部,且阻抗是频率的函数,所以无法像万用表测“直流电阻”那样不需要考虑频域上的差异而给出很简单的表格,因为阻抗特性是在频域上变化的,所以电桥的表格都比较复杂,这个应该也不是厂家有意而为。而且从 HP 的表格看来,参数还要多,这个其实也正常,我们的万用表很少可以提供很多测试电平的(我知道 Advantest 的万用表测试电阻可以选择高功率激励源和低功率激励源),一般来说一个量程提供的测试电流只有一个固定值。
至于开路/短路校准的问题,我也没在手册中看出什么
谢谢lillith,04236-90050的描述更清晰。
电桥的测量精度是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很难一言以蔽之,比如阻抗的绝对值大小(中间范围精度好、极大、极小精度差)、频率(相位检测的灵敏度、分布参数影响)。。。
这样说来您画的圆圈还只能理解为“1khz时|Z|在100Ω~10k欧姆范围的器件,在这台电桥上用1khz信号频率测量时精度最高”,或者“采用1kHz测试100欧姆~1k阻抗器件时的精度是该电桥最好精度范围”,有些拗口,主要表明的电桥最佳精度范围,而不是器件——似乎我们还没法简单下结论说“频率选择的原则是使|Z|在100欧姆~10k,此时精度最高”
该文的公式很有帮助,列出了精度影响因素A B C D E, 我们试着分解一下、使其简单化(人脑本能还是习惯分析单一自变量和函数之间的关系,除非受过专门训练)
D,越小越好——电缆越短、频率越低;
C,越小越好——似乎500mV测试电平最佳;
E,越大越好——频率越低;
A B越小越好,就是查表。
-------------------------------------
和我之前的猜测不同(改变频率,使阻抗接近中间值、比如100Ω~10k),比如1p 10p小电容就用最高频率,这张表看起来似乎基本都是在1kHz有最好精度(严格说是最小的AB C,D、E的差异未包括)
还是回到实用角度,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根据表格和公式,计算后给出一张简表,xx~xx的电容建议用什么设置、xxx~xxx的又用什么设置。
不错,收藏了 复阻抗的实部和虚部(或模长、角度)是同时校正(Correction)的,还是在LoadCorrection时只校正了模长?
---- 大概都要校准的。至于所谓开路短路校准,我觉得都是骗人,呵呵。
---- 最近看到有个号称做出500ppm东东使用使用npo电容来校准的。可是问题是这个perfect电容真是90度么?谁来验证这个电容?
lilith 发表于 2014-3-15 10:00
我的电桥是小日本的 Hioki 3522 型山寨电桥(不觉得很像 AG4980 嘛),这个电桥相对比较便宜,测试电平 ...
看这个图片在测量电池内阻呢?
测了几个电容都比较准、同时换不同频率(100、120、1Khz、10k、100k)差异也很小。
这个有差异是必然的,一台设备出厂其精度基本上就固定了,如果不是设计缺陷,很难改变。很多人喜欢摩机,但精密仪器几乎没有摩机空间。 bg8aqa 发表于 2014-3-13 02:11
关于Q3 HP给了个表,自己可以换算为电容大小。
但表格不太好理解,比如1pC的电容,因为电容量太小, ...
3楼的这个转换图太模糊了,我下载之后几乎不能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