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两个LTZ1000的电路
3458A的4910的(据说该图有错误,仅供参考)
坛子里或许已经有了 谢谢分享了。 谢谢 谢谢 谢谢分享 谢谢!!! 谢谢分享 感谢分享!!! 的确已经有了,其中地2个4910的基准电路,是某爱好者自己画的,有错误。例如,Zener电流没通路。 分享要顶! 4910图确实有错误的地方,包括个别电容也接错了。 我看了他们电阻的用法,好像那两个70k的不需要很高的精度。3458和4910在这个都没有用方块电阻。 影响最大的是恒温设定电阻 引用第13楼youngliu于2010-11-15 17:58发表的 :
影响最大的是恒温设定电阻
具体是手册里的哪个电阻? R4、R5,R1也很重要 又看了看那个7V Positive Reference Circuit,可不可以不用R5? r5变化1%,r4:r5要变化13%。 引用第16楼presto于2010-11-15 21:13发表的 :
又看了看那个7V Positive Reference Circuit,可不可以不用R5? r5变化1%,r4:r5要变化13%。
https://bbs.38hot.net/images/back.gif
R4、R5必不可少,否则无法恒温的。最好用孪生电阻对或者温度系数匹配,另外你的算法不对 LTZ1000典型电路,元件变化100ppm,对电压的影响为(实测):
R4-13k分压:1.0ppm
R5- 1k分压:-1.0ppm
R2-70k温补:-0.4ppm
R1-120采样:-0.15ppm
R3-70k测温:-0.05ppm
注意,这个测试结果我用了不同的LTZ、不同的板子、不同的时间至少测试过三次,而且也已经被其他人证实。这个结果与LT的数据表中给出的数据不同。有些厂家自己没有测试,或者测试不准确,采用了不合适的电阻,应引以为戒,例如:
3458的R2用了金属膜,这个有点悬。R1反而用了金属箔,有点浪费了。
4910的R3用了1/16的普通金属膜,败笔! 有没有人先按"Adjusting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in Unstabilized Applications"的步骤调整零温度系数点,然后再用自动控温的?这样温度波动是不是影响会小些? 需要知道零温度系数温度范围只是一个很小的范围,若恒温温度接近调节温度,则一定能改善,若相差很大,则有可能有反作用 谢谢分享 另外,能否用PWM稳定测温三极管的基极。这样就不存在r4 r5的问题。
问题:测温三极管对脉冲有多敏感,是否会串扰到7V输出? 多谢分享!!!! 收藏一下,谢谢。 附件哪去了? 收藏,谢谢,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