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
这个恒流电路里的R3,R4都有啥作用?大小怎么确定? 平衡输入偏置电流。一般要求是运放同相端与反相对看到的电阻相等,即R3=R4。对于Ib很低的运放,这两颗电阻可以省略回 1楼(youngliu) 的帖子
大小怎么确定?Re:回 1楼(youngliu) 的帖子
引用第2楼forest于2010-04-2315:55发表的 回 1楼(youngliu) 的帖子 :大小怎么确定? images/back.gif
这个取值是很粗糙的,一般取几百欧~几十千欧,Ib小的可取大些,Ib大的不能取太大。噪声要求严格的就取小些 正好也搭车请教下,实际上 R4,即下图中的 R5 取值还会受到移相电路 R4、C1 的影响吧?
引用第4楼lilith于2010-04-2316:21发表的:
正好也搭车请教下,实际上 R4,即下图中的 R5 取值还会受到移相电路 R4、C1 的影响吧?
images/back.gif
应该说R5的取值范围还是相同的,只是同时要考虑维持系统稳定的需要以及关联元件的合理取值范围。稳定优先
回 4楼(lilith) 的帖子
移相电路 R4、C1 的作用是啥?哈哈,不懂! IRF250的栅源之间有很大的电容(0.01uF左右),栅漏之间也有几百pF以上的电容,对系统稳定不利,因此需要相位补偿 又是频域的东东,头疼啊! 引用第8楼forest于2010-04-2317:11发表的:又是频域的东东,头疼啊! images/back.gif
我也头痛
回 楼主(forest) 的帖子
这个电路是以同相端为参考,要求此电压稳定,即要求Ucc稳定.如Ucc不稳则恒流效果较差 精确的算法,R4=R3+R1//R2。如果R3短路,那么R4=R1//R2,即R1和R2的并联值。 如果R1、R2取值比较大,是应该考虑进去。若R1、R2并连值与R3相比小得多,就没有必要算那么精确。毕竟,OP的同相端一反相端Ib并不相等,一般失调电流有Ib的20% 如果以我的图为例,在实际使用中,V3 通常是一个电压基准芯片,或 DAC 经过运放缓冲的输出,其内阻可能只有数十欧甚至更小,而参考运放 U1A 会使用失调很小的精密运放,那么 R5 出于防止自激而存在,R1 的存在是否有必要意义?但如果类似楼主那样是一个内阻很大的电压源,又是否有意义呢?
另外既然各位大佬都在就继续搭顺风车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电子负载,为平衡功率管 Q1 和 Q2 的电流以避免其中一个过大而烧毁,什么方法是比较经济适用效果好的?我琢磨了下,把电路复制一份,各自以自己的检流电阻为参考并联起来了,这是否是好的做法?
*R7 和 R8 用于模拟功率管之间的差异,这样应该是可行的吧
电子负载的恒流部分就是这样的。
不用模拟MOS的差异,因为MOS的差异都由于运放的开环增益而缩小了6000倍,MOS工作时动态内阻相同,只有栅压的差异,用运放可以很好抵消。
对于平衡ibias的电阻,基本没有必要。所有的电源都是要有调整点的,这一点儿固定误差很容易通过零点调整过来,而且这个电阻还会由于ios的变化造成输出温漂。
用电阻平衡ibias的问题很理论,给学生讲课有用,但实际上很少用得到。 引用第13楼lilith于2010-04-23 22:18发表的 :
如果以我的图为例,在实际使用中,V3 通常是一个电压基准芯片,或 DAC 经过运放缓冲的输出,其内阻可能只有数十欧甚至更小,而参考运放 U1A 会使用失调很小的精密运放,那么 R5 出于防止自激而存在,R1 的存在是否有必要意义?但如果类似楼主那样是一个内阻很大的电压源,又是否有意义呢?
另外既然各位大佬都在就继续搭顺风车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电子负载,为平衡功率管 Q1 和 Q2 的电流以避免其中一个过大而烧毁,什么方法是比较经济适用效果好的?我琢磨了下,把电路复制一份,各自以自己的检流电阻为参考并联起来了,这是否是好的做法?
*R7 和 R8 用于模拟功率管之间的差异,这样应该是可行的吧
....... https://bbs.38hot.net/images/back.gif
请问这是什么仿真软件啊!一直在找一个仿真软件,没有好用的,想试一下这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