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6:39

DIY 精密测量用1mA、10mA、100mA恒流源

前言
顾名思义,恒流源就是恒定电流输出的电流源,也就是无论负载如何变化,或者其它因素如何变化,输出电流都保持恒定的意思。
当然,这是个理想情况,实际上恒流源也都有自己的最大输出电压,外接因素变化都需要有个范围,而实际与理想的差异,往往就决定了恒流源的指标:
1、恒定电流范围
固定的还是可调的,最大输出电流是多少
2、输出电压范围
比如是否从0电压输出就可以恒流,最大输出电压
3、输出动态阻抗
即输出电压改变后,电流变化多少
4、温度系数
温度每度改变,恒流电流变化%多少或者多少个ppm
5、噪声
本底噪声、相对噪声都是多大的
6、长期稳定性
也就是恒流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基准恒流源或计量用的对这点要求较高
7、设置的准确性
8、、、

恒流源的用途,可以是信号级别的,提供恒定电流的激励,也可以是电源级别的,在负载变化时提供恒定电流。


从恒流源的原理上看,电流很难自己独立产生,的确有一些器件是电流型的例如恒流二极管,但特性很差。因此,好一些的电流都是要根据电压和电阻来产生,公式就是I=V/R,而电压和电阻都有很精密的元器件。这样,从理论上说,一个精密的电压和一个精密的电阻,就能确定一个精密的电流;同时,这个电流的各项指标,例如温漂、噪声等,直接取决于这个电压和电阻,计算方法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两个直角边的关系,当然还要加上运放的特性(如果有的话)。对于变化的恒流源,很可能是用电阻在大范围内变化(换档),而用电压的变化来小范围调整。对于固定的恒流源,这个电阻可能不是一个,需要匹配。这样,无论一个恒流源的电路多么复杂,总会至少有一个基准电压,至少有一个电阻,决定了这个恒流源的大小。电压可以写成Vref,电阻可以写成Rs,这里的s就是sample的意思,Rs就是采样电阻,因此可以有Is = Vref / Rs。


恒流源的具体实现方法,有好多电路,例如:
1、二端恒流器件
例如恒流二极管,加上电压后,只要超过一定值,电压基本恒定,这样就可以简单的用电源/电池实现恒流。二端恒流器件有简单的参数型(例如白炽灯泡曾经被作为恒流),而现代更多是采用场效应管、有源器件来做。




2、浮动电压基准型
用一个运放加一个稳压管,可以方便的实现恒流。而若采用类似LM385-1.2这样的特性不错的稳压管,就非常方便。尽管这个电路基准悬浮,但负载是接地的。




3、浮动负载压控型
压控恒流有时很好用,方便调节,控制电压可以由DAC来产生。
用一个运放加一个采样电阻就可以实现,但负载是浮动的,所以应用面会受到限制。




4、采用运放+三极管(或JFET、MOS)的压控恒流源
这是经典的电路,简单而高性能,但输出是共源不共地的。用MOS管的话输入电容大容易振荡,用BJT的话Ib大影响精度,而JFET+BJT复合管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R2=10k选择不同的,可以改变运放稳态输出电压。R1就是电流采样电阻,输出电流 = Vin / R1。


有时为了让输出共地,要牺牲压控特性,把基准接到电源上去(实际从电源向下也是可以压控的,但难做),比较适合固定电流源:



5、只用运放的压控恒流源
这种电路比较复杂,但比较好用,因为控制电压和输出电流都是共地的。
单运放的,主要是这种改型Howlland电路,原理上看是借鉴了差分放大器的,需要两对匹配电阻:


其中要求,R2/R1 = (R4+Rs) /R3,恒流电流为UI / Rs。
这个电路恒流原理证明如下:
Ua=2Uc=2.00Ud
R3电流=(Ud-1)/100k=R4电流
Ub=Ud+99k*(Ud-1)/100k=1.99Ud-0.99
Ua-Ub=0.01Ud+0.99
因此Rs电流=0.01Ud/1k+0.99/1k
因此RL电流=Rs电流-R4电流
=0.01Ud/1k+0.99/1k- (Ud-1)/100k
=100/100k=1mA
这个1mA电流与负载电阻RL无关。

但经常被使用的是双运放的改进型,特点是可以方便的、大范围的换档改变电流:



影响恒流源精度的因素
1、 Vref的长期稳定性、温漂、噪声等指标,直接影响恒流源。例如Vref的噪声是1ppm,那么恒流源的噪声也至少是1ppm。
2、Rs的长期稳定性、温漂,直接影响恒流源。例如Rs的温漂是1ppm/K,那么恒流源的温漂也至少是1ppm/K。这里没有谈到电阻的噪声,因为在大多数场合,电阻的噪声都非常小,可以忽略。
3、如果原始Vref比较大,必须分压后才与Rs对比,那么分压电阻的长期稳定性、温漂,也会直接影响恒流源。分压后的公式是Vs=Vref×R2/(R1+R2),其中Vs=Is×Rs,Is就是恒流源的电流。
4、运放的Vos,即失调电压,包括Vos的长期稳定性和温漂,是直接叠加到Vs上去的。例如在Is=10mA、Rs =100欧的场合下,Vs=1V,那么Vos只要变动1uV,就对输出有1ppm的影响。
5、运放的噪声,也是是直接叠加到Vs上去的,计算方法同上。
6、热电动势,也是是直接叠加到Vs上去的,计算方法同上。至于是哪里的热电动势对恒流有影响,那就是Rs、Vs、Vos这个封闭全之内的任何地点,比如下述几个恒流源的红线部分:





也就是说,热电动势的产生涉及了三个元件:Rs、Vs和Vos。Rs如果发热大,则管脚和内部的热电动势就会变得大起来,而运放和基准同样会产生热电动势的,尤其是在有发热、管脚为可伐合金的场合。在布线上,也要注意发热路径和对称性,并尽量采取均热、防风措施。

(本帖正在逐步更新中。。。。。。。。)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6:46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9-2-11 13:16 编辑

1mA恒流源的作用和要求

1mA恒流源,主要用在10k电阻的对比测试中。用高位表测试可能有两个缺陷,一个是10k测试大多用0.1mA,压降只有1V,这样热电动势和噪声就比较大;另一个是测试对比是与机内的电阻基准进行,这个基准一般比较差。而DIY 1mA恒流源,就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1mA在10k上为10mW,正好符合计量测试功率标准。
为什么用1mA恒流源方法而不用其它方法?其它方法包括:
1、万用表直接测试,这个误差大,新校准不久的8位半也很肯呢个有2ppm到5ppm的误差;
2、电桥法,比如著名的esi 242D,10k对比精度0.2ppm,但操作复杂,这种电桥也很难搞到;
3、DIY半桥法,需要一个稳定电源,用一个稳定电阻串联被测电阻,高位表读数。此法的问题是灵敏度比较低;
4、有源臂半桥法,同上,但用另一个10V基准把读数表垫起来,这样对表的要求会大大降低,6位半即可。

1mA恒流源另外一个用途是Pt100精密测温。Pt100的标准电流就是1mA,而温度是与阻值有精确的对应关系的。测试阻值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用恒流源流过被测电阻来检测电压的,而为了精确测试阻值,1mA电流必须精确。常温下每度的温度变化相当于3850ppm,因此要精确到0.01度,就必须让恒流源误差小于38.5ppm了。

对1mA恒流源的要求:
1、短稳好,即低频、超低频噪声低,一般不大于1ppm,最好不大于0.1ppm
2、温漂有一定要求。由于是对比使用,要求不会很高,但也不宜大于2ppm/K
3、长期稳定性没有要求,但如果兼做电流基准的话最好要做到10ppm/a之内。
4、输出电压最高10.2V,这样才能满足10k电阻的要求
5、可以接电感负载、电容负载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7:08

1mA恒流源的基本电路

由于电流固定,性能要求高,同时最好简单,因此采用了前言中的电路4的改进型,也是很常见的、成熟的电路:


I1是1mA恒流二极管,尽管性能不是很好,但LT1021-7基准对这个很不挑剔。
运放要选择高精度的,使得Vos对基准的变化贡献小,而Ib也要选低的,1mA的1ppm就是1nA,所以选100pA内的比较保险。
Q1必须是P沟道的,由于功率小,用JFET即可。
C1和R3是消除可能感性负载振荡的,具体参数要视情况而定。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7:16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9-2-11 13:24 编辑

1mA恒流源的制作

先按照上面的电路搭焊一个,其中I1用1mA恒流管,7k电阻微调串联了个6欧电阻(照片为并联),MOS管用了P沟道的JFET。



这个电路测试了一下,基本没有问题,只是噪声感觉有点偏大,因此重新画了电路图,更改了基准,以地为参考,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基准用超低噪声的2.5V的LTC6655B,让输出电流噪声尽量低;
2、基准供电用稳压,排除电池电压变化影响;
3、由于第一级稳压的输入电压足够高,需要的电流也不大,直接从输入端串入一个LED。
4、电源采用4节18650串联供电,电流消耗:基准5mA、运放2mA、输出1mA,合计8mA,3200mAh的电池可以连续使用半个月;
5、运放用AD707AH金封,特点是各项性能都不错,比如Vos温漂、Ib、噪声等指标均比较高;
6、2.5k的电流采样电阻用了4只10k的塑封金属箔,以便温升小、短期稳定度高。


制作完毕后的内部和外部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7:21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9-2-8 22:25 编辑

1mA恒流源的的测试

首先简单测试,电源18V,总电流大约2.6mA。让输出的1mA流过SRX 10k标准电阻的电流引线,用34401A测试电压引线的开路电压(输入阻抗设置在>10G),测试了24小时,一直很稳定,变化几个ppm包含了表的。



用3458A测试,让1mA流过SR104-10k的电流端子,从电压端子得到10V,连续采样100个的噪声(stdev)不超过0.04ppm:

再用2×2开关+3458A对比两个SR104,曲线很稳定,标准方差也不到0.04ppm:



即便随机取100次的测量结果,标准方差最差也就是0.1ppm,因此平均值的标准差就是0.01ppm(除上根号100)。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按照观测此时12次计算,平均值的标准差要除3.3(根号11),那结果的标准方差就是0.03ppm,因此由统计分析得到的A类不确定度为0.06ppm(k=2),这就是保守估计的1mA+3458A电流法的对比不确定度。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7:28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9-1-26 12:12 编辑

1mA恒流源的使用

配合扫描器,1mA的恒流源一次可以测试多个10k电阻,包括测试各自电阻的内部温度。
为啥要测试内部温度?因为很多条件下不具备恒温控温能力,电阻的温度随环境温度而变,而电阻都有温度系数,不同温度下电阻也不一样。为了能够对阻值修正或者测量电阻的温度系数,就需要精确的了解其内部的温度。由于用扫描器可以同时测量多个标准电阻,而各电阻由于结构的不同其内部温度也不完全一样(变温时滞后不同),这样用一个温度传感器就不能同时测量多个电阻的内部温度,需要每个电阻有各自的温度测量孔、插入自己的温度传感器。

SR104内部具备10k的Cu温度传感器,其组织与温度的变化很线性,每度0.1%。即23度下10,000欧的话,24度下就是10,010欧。这样,用多路扫描器同时测量这个传感器,就可以精确的得到电阻内部的温度。
那么对于那些没有温度传感器的标准电阻呢?完全可以自己加上温度传感器,用Pt100就行,这种传感器常见、稳定可靠,正好其标准测试电流也是1mA。


图上只标了3只标准电阻,用了6路四线扫描,实际路数可以随意扩展,每个标准电阻需要2路。
标准电阻和温度传感器都需要四线连接,电流端子流过1mA电流,电压端子用高位表读取电压,高位表首推3458A这种10V线性和短稳好的。
Pt100电阻与10k比很小,没有关系。比如100欧在1mA的电流下只有100mV左右,但高位表的精度和分辨摆在那里,精确读到0.03mV没有问题,相当于不到0.1度,这已经超过大多数Pt100的精度了。


测量说到家就是对比,就是得到被测电阻与参考电阻的差值。参考电阻有个在标准温度下的参考阻值,环境温度不同可以按照当前温度对参考电阻进行修正,得到准确的参考电阻才好实现准确的对比。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7:33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9-2-9 23:00 编辑

0.1mA 和 3mA恒流源
0.1mA主要用在测试100k的电阻。尽管从10mW的功率上看,用0.3mA或30V合适,但30V的电压太高了,电池供电的恒流源不好产生,而且即便出来30V也不好测试。用0.1mA给100k电阻供电后,出来就是10V,直接用3458A之类的万用表的最好档也就是基本档测试。由于100k阻抗比较大,因此做好屏蔽和防干扰是必须的,同时注意表的Ib分流。好在3458A等高位表的Ib大多在25pA以下,对于100uA来讲只有不到0.25ppm,其短期变动就可以忽略了。另外,0.1mA也可以给NTC和Pt1000供电,毕竟1mA对于它们来讲有太大了。

3mA恒流源的目的在于测试1k电阻,此时电阻的功率为9mW,比较接近10mW的标准测试功率,因此电压比较高为3V,接近最高极限,这样测试的时候可以用10V档,而且热电动势的影响达到最低。

类似,3mA恒流源也不需要准确,只需要噪声低、短期稳定即可。

0.1mA的产生很简单,用一个转换开关把原来1mA的2.5k检流电阻切换成蓝色的AE 25k塑料块即可。这电阻功耗很小,0.25mW,为额定0.25W的1/1000,因此温升只有0.1度。

3mA恒流源的产生更简单:在1mA电流源的基础上,在2.5k检流电阻上再并联一个1.25k电阻即可,这样就增加了2mA电流。增加与否可以用开关切换,这样一个1mA恒流源的外壳通过一个开关就可以变成1mA和3mA两用。做好后的照片如下:

实际上并联了两只AE蓝色2.5k的塑料块,标注5ppm温漂,实测选择了两个温漂不到2ppm的,同时用一个黄色的跳线接5mm的低阻插接件。

0.1mA实际测试,用了VHP202Z 99.995k 0.01%的电阻,同时3458A万用表10V档测试引线根部电压,NPLC=50。要注意的是,由于电阻大,干扰也大,需要把电流源和测试电阻等整体放在屏蔽盒里,测试的时候用3458A的交流档,读出干扰电压不超过0.5mV才能测试。
结果,采样100个的标准方差不到0.06ppm,这样A类不确定度就会在0.05ppm之内(k=2)。


3mA实际测试,恒流源接Vishay VH102Z3电阻,也用3458A万用表10V档类似测试,采样100个的标准方差也不到0.06ppm,这样A类不确定度就会在0.05ppm之内(k=2)。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7:44

10mA恒流源的作用和要求

10mA主要用来测试100欧电阻,每个电阻压降1V,功率10mW,可以多个串联,切换对比。
由于10mA不大不小,采样电压1V也很适中,因此适合制作标准电流,那样对长稳要求就更高了。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7:51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9-2-22 21:44 编辑

10mA恒流源的基本电路

基本参考1mA的电路,但基准若直接使用,耗散达到7V*10mA=70mW,比较大了。除非采用较大功率的700欧电阻以利于散热,否则就要把基准分压了。
分压可以考虑:
2:1得到3.5V,采样电阻阻值350欧、功率35mW
5:1分压得到1.4V,采样电阻组织140欧、功率14mW
7:1分压得到1.0V,采样电阻组织100欧、功率10mW
这最后一个所用电阻阻值好,但7:1分压也同样重要,这个分压系数不太好找。一种办法是统计分压,即采用7个2k电阻串联。

电源电压的选择,最低10V即可,只要能提供给7V的基准可靠供电。至于输出电压,有5.5V就可以让5个100欧串联使用(每个1V),而剩余的4.5V可以让MOS管吃掉1V,另外3.5V就是分压后的基准最大值。




10mA恒流电路,比较容易出结果,值得折腾几个不同侧面要求的:
1、快速预热版
快速预热,主要用在移动电流源或电池供电的恒流源上。
快速预热甚至无需预热,很快就可以工作,后续电流变化很小。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元件必须低耗电,比如采样电阻100欧/10mW,基准和运放用低耗电的,电源电压要低。

2、低噪声版
低噪声版,主要用在对比测试,而不是绝对测试上。
要噪声低,必须基准是低噪声的,比如MAX6350。最好的基准是LT1000或者263/LTFLU;
最好不分压,直接用5V或7V。尽管采样电阻功耗大一些(50mW和70mW),但给运放的压力小;
最后,运放要选低噪声的。

3、低温漂、高稳定版
也就是高精度版,主要用做电流基准。
要想高精度,首先要有低噪声做保证。
基准必须低温漂、高稳定,首选LT1000或者263/LTFLU;
分压电阻也必须低温漂、高稳定,需要金封金属箔;
采样电阻最关键,也需要用金封金属箔。
如果不怕采样电阻功率大,可以不分压,直接用原始的5V或7V基准,采样电阻做好散热。

一种简易高性能10mA恒流源
利用Fluke 732B或732A,既用做电源,也用做基准,恒流源的基准用4只同值电阻分压成2.5V,采样电阻用250欧即可出10mA:



此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逻辑上只用三个电阻、一个运放、一个PMOS管即可。有人问及恒流源的输出级为什么只能用MOS管而不能用三极管?原因是三极管的基极电流有分流。
采样电阻Rs上的电流=(2.5V-Vos)/250,忽略很小的运放Vos后就是2.5V/250=10mA,但这个电流并非流过负载RL的电流,而是会受到两个支路的影响:运放的Ib和输出管的栅极电流。Ib一般很小,LT1012的不到0.1nA,对于1mA来讲都是0.1ppm因此可以忽略,同时要求Q1的控制级电流也不能超过1nA才能使得影响低于0.1ppm。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7:58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9-2-22 23:12 编辑

10mA恒流源的制作与测试

元件选择
分压电阻R1到R4采用蓝色AE塑料快5.005k 4只,初步选了一下温漂比较小、温漂一致的;
Rs用了7只蓝色AE塑料快1.8k并联,再并联一个10k,再并联80k 0.1%加20k可调;
运放选LT1012CH,特点是性能不错、性能比较均衡;
P-MOS选P沟道2SJ307,手边正好有这个,其散热片为塑封,金属部分没有外露,容易安装。
另外,加了二只LED、一个稳压管和一个20k的电阻,作为工作状况指示。
P-MOS管反装到外壳上面,LED伸出到钻孔窗口。
接线柱除了正负输出外还增加了一个地柱。


采样洞洞板焊接,按照732B的接线柱孔位钻孔焊上4颗M4黄铜螺丝让插柱拧入以便直接插在732B上,小铝壳做外壳,外壳钻孔让插柱最后拧入。





插到732B上,如果没接负载,则LED显示红色


当正常输出10mA的时候(包括短路),LED显示绿色



此恒流源的测试经过了以下几个步骤:
--测试负载工作范围,用电阻箱做负载,0欧到748欧可以很好的恒流,观察不到恒流电流的变动。
--测试恒流程度,串联了一个100欧标准电阻并采样,另外再串联电阻箱,加入与否600欧,3458A上观察不到任何电流变动。
--测量短稳/噪声,用100欧标准电阻作为负载,用3458A的1V档测量电压端子的1V输出电压;后来也测试了4910的1V输出:


方差0.10ppm。这个结果已经超出我的意外了。毕竟用1V档测量4910的1V输出,也表现很类似。
0.1ppm的方差,即便用最早的手工测量方法,测量10次,A类不确定度也能达到0.1ppm(k=3)。

最终电路图:


注意事项
此简易高性能恒流源只适合732B和732A,不适合731B这种输出阻抗高的10V基准。
732B的输出阻抗指标<=1mR,这样输出10mA时电压下降<=10uV,对恒流源的基准影响很小;732B实测输出阻抗0.21mR。
732A的输出阻抗指标<=5mR,这样输出10mA时电压下降<=50uV,不过,我实测732A的输出阻抗为1mR,因此可用。
731B输出不了12mA电流,指标1mA负载下降5ppm,实测比这个还要大,因此不能用在此处。如果就是想用731B,需要对其加以改造,方法如下:
1、去掉1V、1.018V、1.019V等没用的东西,那些是以前为了和标准电池做对比用的,这样还可以拆出很多金封电阻(4.4942k×2、2.004k×2、412k)。如果就是想保留这部分,可以单独增加一个红色的接线柱,装在原来的面板调节孔位置,10V不再调节。
2、去掉原来的很细的红黑接线柱引线,换成2.5平方(或1.5平方,内阻会增大0.7mR)的粗线,直接从接线柱焊剂到电路板的两个汇流点上。
3、把限流电阻R28从62欧减少到24欧。
4、运放U1从LM308H改成AD708AH。
如果自己做10V基准,当然也要做成低输出阻抗的(<=3mR),才能用在此处。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8:03

10mA恒流源的使用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8:09

10mA恒流源的其它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8:19

100mA恒流源的作用与要求

100mA主要用来测试对比1欧电阻,每个电阻压降0.1V,功率10mW,可以多个串联,切换对比。
1欧是电阻的单位,而1欧实物电也是最稳定、最好的。但是,1欧很小,难于用万用表进行精确测试,而采用DCC或专用电阻桥的方式也超出了一般业余爱好这的能力。
而采用外部100mA恒流源的方式,可以超过大多数万用表的10mA的测试电流,用0.1V档或者0.2V档多次测试对比电压,有望把1欧电阻对比到1ppm之内。



类似,对100mA恒流源的要求是:
1、短稳好,即噪声低,不大于5ppm
2、温漂不大于5ppm/K
3、年稳不做要求
4、输出电压最高1.2V,这样可以串联最多10个1欧电阻进行测试。
5、可以接电感负载、电容负载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8:26

100mA恒流源的基本电路


左边Vcc是电源,充电插座通过防反接二极管D1给三节串联锂电充电,运行时电池供电。
开关K1在不用的时候或充电的时候是断开的,测试的时后闭合,给整个电路供电,R5给指示LED提供大约1mA的电流。
I1是恒流二极管,给二端7V基准提供恒定电流,基准通过R2和R3分压后作为采样对比参考电压,由精密运放跟踪采样电阻上的电压,驱动MOS管,使得与参考保持一致。
二极管D2是让运放的共模电压降低下来,否则需要轨轨运放。
输出的绿色三根线靠在一起,是一根双屏蔽线,红色虚框为一个放在电流源外部的引线加粗部分(发热),这两根线形成电流输出的接口。
调整管采用低压PMOS功率管(PMOS增强型),耗散要有1W附近。
运放除了采用LT1012外还有别的选择,参见下面详细描述。
C1和R4,是一个缓冲器,用来防止接入感性负载而振荡(有些1欧电阻是有感绕制)。C1要选择漏电小、介质吸收小的薄膜电容,具体容值要试验确定,R4也一样。
要注意一点,采样电阻R1一定要用4线的接法。电路图上靠右边的两条线是电流线,左边的两条是电压线。

输出电流公式。
输出电流 = R1电流 ± Ib ± Ig ± Irc
其中Ib为运放的偏置电流,Ig为MOS管漏电流,Irc为1uF电容漏电流。由于输出电流有100mA,因此只要这三个电流均不大于10nA,就可以排除其影响。

R1电流=R1电压/R1
R1就是采样电阻,其变动直接影响输出。R1可以选择2欧到10欧之间。R1太小则压降小,Vos的影响就大(见下),运放的噪音影响也大。R1如果太大,则功耗增大,温漂大、预热时间长、引起的热电动势变大、对流加大引起短稳变差。因此,选择R1的时候,除了温漂要小以外,体积要大并加上适当的散热片,以便减少内外温差。如图7R耗散70mW,不加散热片的场合内部温升有3度,因此若温漂为1ppm/K,对开机变化的贡献也会有3ppm了。

R1电压=R2与R3分压电压 ± Vos
Vos就是运放的失调电压,由于分压电压至少200mV,因此Vos的变动要不大于0.2uV就可以让影响<1ppm,因此选择了0.2uV/K和0.3uV/Mo的LT1012。
另外,运放的噪音也直接叠加到这个电压上,LT1012的为0.5uVpp,不算非常小。
如果供电电压7V以上,则可以选择如下运放:
1、0.3uVpp的LT1001、LT1010或者AD707,耗电从0.4mA增大到1.6mA。
2、噪声更低的运放也有,尽管Ib偏大,但用在100mA的这个电路里问题不大,例如
3、还有OPA227,噪声0.09uVpp,10nA的最大Ib也就影响0.1ppm,但耗电3.7mA,Vcm和输出也大。
4、另外有0.22uVpp噪声的OPA277,耗电0.8mA不算大。

R2与R3的分压 = U2电压 × R3 / (R2 + R3)
可以看出,U2的电压直接影响输出,而R2和R3的影响也一样是直接的。为了保证短稳,R2和R2要用优质塑封金属箔。

U2的电压
由于电流源的输出要共地,因此此处要采用负压方式,而最常见的负压产生就是利用shunt模式(2端使用)。
为了保证噪声等指标,必须用Zener而不能用带隙,Zener都是7V的为多,所以供电电压就降不下来。

100mA恒流源的另外一个电路,是低压供电的,采用带隙做基准,即1.25V基准,6:1分压后成为0.2V,采样电阻用2欧(耗散20mW)。运放仍然用LT1012(可以2.5V下使用,很难找到类似的运放了)。驱动采用JFET+BJT复合管,这样算下来,如果输出1.1V的话(适合10个1欧同时测试),最低可以用3.0V电压供电,好处是发热小,可以用1节锂电。其中D2是给运放提供适当的共模电压,否则因为R1的压降小,必须用轨输入的运放了。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8:35

100mA低压恒流源的制作与测试

同样,先搭接了一个简易的,用了下述低压方案:


采样电阻用了2.5欧的VHP-4,这样功耗为25mW。
与前一帖的电路比,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部分,只是分压电阻因为要调整到比较精确的100mA,用了4只。


装好后,并没有一次成功,原因是JFET管的Vp较大,造成运放不能输出到应有的高电位,而是在低电位上被钳住,电流过流。在PNP管子的be结上并联了一个500欧的电阻后,使得JFET工作电流加大,就好用了。实测一下各工作电压值,基本上就是上述电路仿真时的值,误差不超过0.1V。把电源电压加大到5V,输出几乎看不出变化。

100mA不宜用高位表的电流档测试,因为所有表的电流档指标都不高,里面不可能装进去高精度、大体积的电流采样电阻。
所以,测试采用外部采样(I-V)转换的方式。
采样电阻用了一只有出生证、10欧的国产BZ3,标定阻值9.99999欧:








测试结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没有装壳,受空气波动影响较大。其中LM385-1.2的基准温漂很大,手一摸就能跑上百个ppm,毕竟这基准的温漂指标典型值是50ppm/K的(最大可能达到150ppm/K)。
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0OTA3MDIw.html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Y0OTA3MDIw/v.swf

可以看到,末位有几个字(几ppm)的变化,3V下耗电100.8mA,其中0.8就是电路总体耗电,另100mA是有用的输出。
如果这个恒流源装壳,要给定级的话,0.01级肯定是没戏,但大概可以达到0.05级。
这个试验性恒流源的特点:
简单、低压供电、性能一般、输出电压不大。
低压恒流源的改进,主要从改进基准入手。


经过测试,上述低压方案效果不太好。为了能在1节锂电的前提下做成尽量高精度的,重新设计电路如下:




1、电源选择单节锂电,这样保证电压>3.0V,使得前面所有的计算、讨论和试验全部有效,同时因为采用电池供电而免除电源可能带来的纹波个干扰,也可以大大提高共模抑制。具体讲,采用两节松下NCR18650电池并联,容量大到5800mAh,这样可以连续使用55小时以上。
2、基准选择2.5V的AD780B-2.5V。尽管仍然是带隙的,但为高精度带隙的,温漂<3ppm/K,噪声也只有3uVpp,即1.2ppm-pp,也就是大约0.24ppm rms。这是能找到的最好的低压基准了。其余类似的例如LT1019A-2.5、AD680、ADR431,都不如这个。此基准还可以用二端模式,也是其它基准所不具备的,因此可以工作在3V下。另外,此基准还可以输出代表温度的电压信号,可以用做温漂补偿。

3、二端模式工作需要一个低压恒流源
这个是关键,没有什么简单的办法,只能采用IC内部常用的镜像恒流源电路,做1:5放大,得到1.5mA,电压可以低达0.2V,因此在低达3.0V的电源下运行也没有问题。只所以一定要用二端模式,是因为三端模式是共地的、不好用。此处需要共源的三端模式,而真没发现有这种基准。用了二端模式就无所谓了。有人问这个恒流源是否可以用电阻替代,答案是不行的。由于锂电的电压变化范围较大,可以低到3.4V(100mA放电快没电的时候),这样去掉共模电压0.7V和基准电压,只给电阻上留了0.2V,电阻为0.2V/1.5mA=130欧,但当电池充满的时候电压达到4.2V,该电阻的电压就达到1.1V,而电流就是8.5mA了,这样变动比较大,造成基准电压不稳,也耗电。当然,要求不高对于100mA的恒流源可以用电阻,但不适合用在1mA恒流源上,毕竟这电路是想通用的,1mA恒流源要做成省电型的。

4、运放仍然选择LT1012。其它运放很难被替代,还有一个相近的LT1677,噪声低一些,但耗电大一些。

5、采样电阻用了6欧(实际是8欧与25欧并联),这样压降为0.6V,大了一些,功耗为60mW,但由于VHP-4温漂小,两个电阻分担,也问题不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0.6V直接就是LT1012的最小共模输入电压,只需要R4象征性的继续提升0.05V即可(实际R4=0R47)。

6、基准分压电阻也要相应变化,实际上选了三只Vishay塑封金属箔(2.5k、7.5k、50k)。另外,R7=1k是调整电阻,权重只有不到1/20000,因此可以采用常规的可调电阻。

这次采用了万能板,装好后的样子(电池是两节18650并联):



两个外置管也封了起来


装壳后的样子(当时只装了一节电池),外部包括开关、LED指示、2根输出线



初步测试结果,短稳比较满意。仍然用BZ3-10欧做电压采样、HP34401A做电压测试,末位变动只有一个字,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2MzEwNDIw.html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Y2MzEwNDIw/v.swf

用3458A测试,发现情况不是很好,归一化显示后(每格1ppm),恒流源在缓慢变化:


为了弄清原因所在,用扫描器多探针放到内部测试:



显然,基准没有问题,但分压后的电压与采样电压变化很大,这个插值就是Vos,变化这么大无非就是运放的问题了。一个是共模电压不够,再一个是运放本身不好。把VHP4-8R改成10R,R4=1R改成1.5R,同时换了运放,结果:


最后的电路图: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8:44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9-1-27 11:51 编辑

100mA高性能恒流源的制作与测试

上述低压100mA恒流源,由于采用1节锂电低压供电,在基准和运放的选择上都受到限制,造成性能不是很理想。
为了提高性能,必须采用更高的电压,使得基准可以用Zener,电压高也可以更对电压的变化不敏感。实际制作时,可能要有所侧重,因此可以采取下述三个方式之一:

1、低噪声型
前面低压恒流,LT1012噪声是0.5uVpp也就是0.1uVrms=0.1ppm,而AD780的噪声是3uVpp也就是0.5uVrms也就是0.2ppm,合成后就是0.22ppm了,再加上3458A的噪声,得到0.26ppm已经是不错了。要想进一步减少噪声,首先基准要选好的,比如MAX6350与AD780同为3uVpp噪声,但电压为2倍因此实际为为0.1ppm。如果用LT1000,7V下为1.2uVpp即0.22uVrms也就是0.03ppm;假设采样电阻上的电压为1V,其0.03ppm为0.03uVrms=0.15uVpp,因此运放一定要选择峰峰不大于0.15uVpp的,这样才能让运放的噪声小于基准的。如果分压<1V则对运放的要求更高。这样的运放可以选:LT1007,噪声0.09uVpp,Ib典型10nA最大35nA,LT1037为高SR版(11V/us);
LT1677,RR,噪声0.09uVpp(,含到0.01Hz,Vcm=Vcc-0.5V以下),Ib典型2nA最大20nA,增益偏小,自己已有;
AD8675,输出RR,噪声0.1uVpp,Ib典型0.5nA最大2nA,增益偏小,自己已有;
AD8671,噪声0.08uVpp,Ib典型3nA最大12nA,增益不很大;
OPA227,Vos及漂移很小,噪声0.09uVpp,Ib典型2.5nA最大10nA,增益大;
OP27,噪声0.08uVpp,Ib典型10nA最大40nA,增益小;自己已有
ADA4522-1,RR(高入除外),噪声0.1uVpp,Ib最大0.15nA,增益大;自己已有
ADA4528-1,RR,噪声0.1uVpp,Ib最大0.4nA,增益大;电源电压只能到5V,自己已有

(以上这些运放,也可以用于0.1V到10V的放大)

另外要注意,运放的Ib也不能太大了,以不大于50nA为好,否则因为Ib变化多端(随温度、随电源电压、随共模电压),会在分压电阻上产生变化的压降。
如果采用LTZ1000做基准、LT1012做驱动,那么此恒流源的噪声可以降低到0.04ppm(基准0.03ppm),大概为普通型的1/5。

2、高稳定型
基准用LT1000,分压用金封金属箔,采样电阻用VHP4


100mA超低噪声伪恒流源

所谓伪恒流源,是说具有恒流特性,但不是真正的恒流源。这里是用7V基准串联一个电阻,再串联被测电阻,取得近似恒流特性。
尽管被测电阻R2或R3变化了比如10ppm,其电压变化不到10ppm,但也差不太多,达到9.8ppm以上,也足够用了。同时,到底相差多少可以精确得知,计算的时候简单补偿上去,就可以取得同样的结果。
具体方法,采用LTZ1000基准、缓冲、电阻降压方式,并非100%恒流,而是98.6%的恒流,简单易做,噪声超低,只是计算的时候稍微麻烦些。

基准用LT1000,输出7.1V左右,用低噪声RR运放加上耗尽型MOS缓冲,再用一个低温漂的大功率电阻与被测电阻串串联,可实现高精度对比。
被测电阻串里面包含一个基准1欧电阻,同时串联有数个(1到10个,甚至20多个也可)被对比电阻,其灵敏度大概是98.6%。
灵敏度即被测电阻电压的微小变化与其阻值微小变化之比,灵敏度的具体值为(输出电压-被测电阻电压)/输出电压。
加入计算出来的灵敏度为98.6%,而被测电阻电压变化了10ppm,那么阻值变化就是9.86ppm。

R1上的功率大概有0.7W,需要在一个测量周期内(几秒到几十秒)保持在0.1ppm级别的变化,需要用温漂1ppm/K级别的功率电阻加上较大体积的散热片,使得内部温升不超过几度,并做防风措施。另外,R1要求在60欧到70欧之间可调,步进在0.7欧以下,使得电阻中的电流不超过额定100mA的1%的变化。

此伪恒流源的噪声与前面低噪声的一样,基准0.03ppm、运放0.02ppm,合成0.04ppm。

DIY 0.1V-10V低噪声放大器
由于1欧标准电阻上面的0.1V标准测试电压噪声非常低,只有0.04ppm,因此用类似3458A这种8位半表的0.1V档测量起来就很吃力,需要外接一个0.1V-10V低噪声放大器。
放大器可以采用常规而经典的同相放大器,高位表的增益级基本都采用此类电路,但由于人家要兼顾速度因此运放都选择FET输入的高速运放(3458A选择的是MC34081,30nV//Hz,低频噪声大概1uVpp),这样噪声就比较大。而我们这里只需要直流放大,就可以选择低噪声的运放,比如LT1007这种Ib为10nA左右、低频噪声0.06uVpp级别的,也可以考虑LT1677这种Ib更小一点但低频噪声稍微大一点的RR运放,毕竟Ib的噪声在增益电阻串上的噪声电压不容忽略,同时单电源运放允许方便的使用4节串联的锂电池供电。

此电路不仅提供0.1V x100倍放大,同时可以用开关转换成1V信号x10放大,用于测量100欧标准电阻(电流10mA、电压1V)。
输入-1mV到105mV或者-10mV到1.05V可切换,输出-0.1V到10.5V,增益电阻串采用10k+1k+111.111欧,电源采用4节18650电池(14V-16.8V)供电,直接插在3458A的前接线端子上。
10k采用4个2.5k塑料块串联,1k采用4个250R的塑料块串联,111.111欧的采用250R的两只和1k的串联。
LT1677这种运放尽管Ib不是很小,10nA左右在100欧上会有1uV左右的压降,但Ib的噪声并不大,有1.2pA/√Hz@10Hz,换算成大概25pApp,在100欧电阻上的噪声电压约2.5nVpp,比起15nV的被测噪声电压可以忽略的。
此运放工作电流2.6mA,加上增益电阻串的电流0.9mA,合计需要3.5mA的电流,用4节3200mAh的锂电池可以连续工作一个月以上。

原3458A的放大器1kHz下噪声30nV//Hz,低频噪声大概1uVpp的样子,0.1V档实测噪声0.2ppm。如果换成的噪声0.09uVp-p的运放,也就是噪声1/10,那么按理说能取得0.02ppm的噪声,这样与3458A 10V的噪声0.01ppm也差不太多了。如果因为LT1677的1/f噪声使得放大器超低频噪声加大,那么可以换成ADA4522-1。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8:49

100mA恒流源的应用




如图,四个1欧标准电阻串联接到100mA恒流源上,其中一个是基准,另三个是被对比者(可以有多个)。通过扫描开关分别轮流让高位表读取三个标称0.1V的电压,就可以得到对比结果。如果把被比较电阻放到冷热箱或恒温槽中,就可以测试温度系数。如果时隔1年再来对比,就可以得到长期稳定性。测试中,只要求100mA的短稳好,即在轮流一圈4次的测试中变化很小即可,至于这个100mA恒流源是否准确、温漂如何、长稳么怎样,都没有要求。得到测试数据后,每4个一组以第一个为基准,全部除上一个常数即可。

翻出4个1欧的,其中第一个是L&amp;N托马斯4210-B,还有两个是托马斯4210,最后一个是国产的BZ3:









上图为测试结果。
其中,标准差分别是0.35ppm、0.36ppm和0.34ppm,这样,取100个数做平均值,对比的不确定度就能达到0.04ppm之内(σ=1)。如果对1000个测试值平均,在σ=3下,对比的不确定度仍然是0.04ppm之内。

L&amp;N 4210,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上变化了大约8ppm,每年大约0.3ppm,还算不错。
这个BZ3出厂时是9.99982欧即-18ppm:


现在为-35ppm,变化了-17ppm,时间是(2012-1986)= 26年,平均每年0.63ppm,也算很不错了。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8:55

100mA恒流源的其它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9:02

保留一帖

lymex 发表于 2012-3-11 17:39:09

参考资料
1、标准电流https://bbs.38hot.net/read.php?tid=199
2、一步一步做个电流源 http://www.ourdev.cn/bbs/bbs_content_all.jsp?bbs_sn=3656814
3、Current sources &amp; voltage references http://www.docin.com/p-148630579.html
4、恒流源及其应用电路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000863.html?retcode=0
5、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10-mA DC Current Reference Standard,设计和评估10mA电流参考基准
http://cdsweb.cern.ch/record/643294/files/cer-002399331.pdf


【全文完】

王珏 发表于 2012-3-11 17:41:12

搬板凳坐下来学习。

liulwn 发表于 2012-3-11 17:44:18

hldiy 发表于 2012-3-11 17:44:33

听课了

yzduch 发表于 2012-3-11 17:45:07

前排!

cdm21088 发表于 2012-3-11 17:53:49

学习学习再学习!!!!!!

zoo 发表于 2012-3-11 18:24:30

小板凳排排坐!

sea123 发表于 2012-3-11 18:43:21

中排听课

ccpoint 发表于 2012-3-11 19:23:57

听课,,强帖留名

yjm2000 发表于 2012-3-11 19:48:50

跟班听课

ysfc51 发表于 2012-3-11 20:01:12

前排听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DIY 精密测量用1mA、10mA、100mA恒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