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说明电压基准的测量、标定和对比
电压测量:很常见的说法,一般指用高位表直接测量电压。电压标定:一般指用高一级的基准来测量、定值低一级的基准。标定基准要比被标定基准的不确定度好3到4倍。
电压对比:适合两个不确定度差不多的基准,经过测量和计算,看相互电压差异是多少。
以上说法其实不太正规,正规的说法叫检定,有国家规程可以参照(pdf文件附后):
《JJG 1068-2011 固态电压标准检定规程》
问题是,这里面规定的设备、方法、要求,太高了点,不太适合业余条件下应用。
因此,此处参考其中的替代法,以实例说明一种多电压基准的测量、标定、对比。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6-7-5 21:14 编辑
电压基准的测试
本次测试,采用如下设备和配置:
1、3458A 8位半万用表,利用其线性好的特性,不需要准确
2、4910电压基准,平均输出
3、2×4扫描开关,实际上是2×16开关,只利用了4掷
4、llycomm采集器
接法简单而直接:
4个电压基准接扫描开关的输入
扫描开关的输出接3458A电压测量接线柱,同时3458A的测量完毕口(VM Comp)接扫描开关
3458A的GPIB口接llycomm的采集器
采集器的USB输出接PC机,温度传感器置于各基准附近。
4个电压基准分别是:
4910AV-10V、732B-10V、HLDIY-10V,2WD234-6.2V
测量过程是:
1、先预热(各基准和表开机预热24小时以上)
2、3458A的设置:电压10V档、NPLC=50、AZ=ON
3、PC机启动llycomm应用程序,进行采集,每2秒采集一个数据。由于是4个基准,因此大约8秒钟循环一次
4、连续测量13小时后停止,共采集数据2万多笔,折算成5678组(每组4个电压+1个温度)。
此期间主要是夜间,干扰比较小,同时有一定的温度变化,可以用来估算基准的温度系数。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6-7-5 21:43 编辑
测试数据的处理
1、首先,采集下来的数据是文本文件,查看一下是否完备
2、其次,用自编程序处理成每行一组数据的形式
3、读入Excel文件
以上三部分参考这里:https://bbs.38hot.net/thread-3658-1-1.html
4、原始数据直接做图
选中数据,做散点图(但不带点)
此图的问题是温度与电压混在一起,横轴标度不清楚,并有多余时间段
5、初步处理
温度改放在右边第二纵轴,横轴时间标准化:起始时间选0.83333(晚8点),步进选0.0416667(1小时),结束时间也相应调整
此图的问题:三个10V基准曲线重叠、电压曲线分辨太低、温度坐标没有标准化
6、处理不同电压、温度
电压轴做成每格0.00001V,即1ppm每格,2DW234除上一个固定值(0.63239),使得接近10V,这样其变化也是每格1ppm
温度与网格与电压网格对齐:每格1度
此图可以大体看出各基准的变化和走势,但仍然比较粗。
同时,可以看出2DW234变化比较大(电流随意加的,温漂大,也没有防风)
7、电压、温度扩展
2DW234曲线是为了表明测量低电压用的,比如LTZ1000的7V输出可以仿此处理,下面将被删除。
把电压范围从12ppm改成4ppm,温度改成4度,曲线改细,4910AV增加了趋势线
此时,可以看到各基准的细节了,4910AV波动最小,732B其次,而HLDIY波动稍大。
通过4910AV的趋势线可以看出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只能是3458A在变化。一次项系数是3.54E-6,说明每天增大0.354ppm。同时,由于3458A测量值随时间增大,造成732B等基准曲线也是上升的,这不符合实际。
8、消除3458A的时漂
各曲线乘上一个与时间变化的常数,使得4910AV的曲线为平直,这样就消除了3458A时间漂移的影响
此时直观上就可以看出,4910AV已经平直。
不过,有些曲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比如HLDIY基准的形状与温度曲线形状类似,也有凹形,说明为正温漂。
9、求出温漂
HLDIY基准电压数据对温度温度做散点图(无线段、有点),并做线性趋势线
趋势线的一次项系数为1.55E-6,说明温度系数为0.155ppm/K
同样,对应732B也做类似计算,得到温度系数为0.018ppm/K
10、消除4910AV温度系数的影响
4910AV本身也有一个温度系数,各基准数据排除这个温漂影响,在数据中减去
至此,温度影响已排除,3458A的影响也排除,曲线基本为最终结果。
不过,4910AV本身偏差的影响仍然没有考虑。Excel里面追加了最后一个曲线,假设4910AV为正好10V,其实就是平移一下,这里不再贴图。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6-7-5 23:56 编辑
结果总结
先给出结果表格,然后按序号解释
3、3458A测量4910AV的的标准方差,表明测量的重复性、噪声,0.018ppm算一个不错的值,如果3458A单独测量曾经达到过0.015ppm。3458A本身在NPLC=100下的噪声指标为0.01ppm(10V电压源理想场合)。
4-6、4910的校准及不确定度,包含因子3
7、扫描器、热电动势等的贡献,包含因子3
8、本次测试温度,多个样本平均后
9、本次基准的修正值
10、732B的测量值,多个样本平均后
11、732B的测量值,换算成23度下
12、732B的标定值,换算成23度下
13、732B标准方差0.019ppm,很不错的结果,说明噪声很小
15、732B按照统计规律从上述13计算而来,样本数每增大100倍后,此数值变为1/10
16、732B标定值的不确定度,包含因子3
17、732B的温漂,不到0.02ppm/K,很小
18-25,HLDIY基准的,类似上述,不再具体解释
21、HLDIY的标准方差0.03ppm,稍有偏大
25、HLDIY的温漂0.155ppm/K,稍有偏大
Excel表格附后,包含了本贴所引用的所有数据和图表。(表格于2016-7-6 00:00更新,之前下载的请重新下载)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6-7-6 09:58 编辑
Q&A问答
1、标定基准还有别的方法吗?与此处的方法对比起来有什么优劣势?
有的,比如常见的背靠背方法,可以省去高位表,用检零计或较差的表就可以对比。
此处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自动、同时测试对比多个基准,而且基准的电压不必都是10V,比如7V、5V甚至更低一些都可以。
2、为什么要用扫描器/开关呢?
因为可以自动、多基准、多次重复测量。
3、为什么要多次重复测量呢?
根据统计规律,测量结果(平均值)的A类不确定性与测量次数的开方成反比。比如单次测量的不确定度为1mV,那么2次测量就是1/1.4142=0.707mV,4次测量就是0.5mV,10次测量就是0.3mV,100次测量就是0.1mV。
多次重复测量后,标准差(Excel函数stdev)就是单次测量的不确定度,而多次测量值平均后的不确定度会降低,
平均值A类不确定度=单次测量不确定度/开方(测量次数)
手工测量时,也需要多次,次数一般取10。
4、测量次数多少才算合适呢?
自动测量,一般100组数据就差不多了,此时平均后A类不确定度已经降低为1/10,基本成为次要因素。
当然,为了留有余量、排除干扰、选择最佳区域,测试几百组是合适的。
另外,如果想测量温度系数,那一般要连续测试几个小时以上,次数就更多一些。
5、什么是A类不确定度?
就是由于测量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可以认为是重复性不好引起的测量的不确定性。一般误差呈正态分布,其标准差就是单次测量的不确定度。
6、为什么要测量温度并修正?
业余条件下一般不具备恒温环境,即测量时的温度很可能不是23度,因此要了解温度到底是多少。
测量电压的同时测量温度,就可以在标定时给出当时的温度。
当测量温度是变化的时候,可以根据电压的对应变化算出温度系数。
有了温度系数,就可以反推出基准在标准温度下(比如23度)的值。
7、这个测量过程感觉挺复杂的,能简化吗?
可以的。第2贴的4到7步骤其实就是做图,没有对数据进行处理,为了直观观察,为了选取最佳区段,可以省略。
第8、9步对于不需要温漂测试的场合也可以省略,这样就简化为:
测量100组数据,基准和被对比电压分别求平均值,求差值,加上基准本身的标定差值即可,举例如下:
3458A测量4910AV的平均值是9.99999V
3458A测量732B的平均值是9.99996V
测量温度的平均值是24.7度
4910AV的标定值是9.99998
那么,732B的标定值就是9.99996+(9.99998-9.99999)=9.99995V,标定温度24.7度。
8、为什么总是在说不确定度,而不说准确度、误差呢?
以前的确用准确度、误差,但准确与否、误差多大,是定义成与真值的对比,而真值往往是不知道的(比如作为本次测试的基准4910AV,也不准),因此到底多准、误差多大也就确定不了。
另一方面,用不确定度来表示,就很好运算(用RSS,Root-Sum-Squre,平方和根值)
上面最后表格里的综合不确定度,就是用RSS方式合成的,公式是:开方(4910AV不确定度的平方+其它不确定度的平方+A类不确定度的平方)
要注意的是,各因子,必须具有一样的包含因子k。如果不一样,要么都按照k=1处理(k=3时要先除3),要么都按照k=3处理(k=1时要乘3)。按照后者,直接得到的就是扩展不确定度了。
9、包含因子k又是怎么一回事?
标准差代表单次测量的不确定度,比如标准差=1mV,测量均值10.000V,说明测量值有68%的概率会落到9.999V到10.001V之内,此时可以说包含因子k=1,一个西格玛。但这个概率有点小,真正有用的是k=2或者k=3的时候。k=2就是扩展了包含区间,2个西格玛,是标准差的2倍,也就是9.998V到10.002V之间,这样测量值就有95%的概率落到这个区间内,用起来就比较可靠了。更进一步,k=3就是包含区间变成3倍,这样落到9.997V到10.003V之间的概率就增大到99%。
Fluke的很多数万用表或者基准,同时给出置信概率为95%和99%的不确定度,对应包含因子k=2和k=3。
k大于1的时候,对应的不确定度叫扩展不确定度。
假设标准不确定度(标准差)为1mV(或0.01%),那么k=3下的扩展不确定度就是3mV(0.03%)。
10、Excel作图,为什么要用散点图,而不是用别的,比如折线图?
散点图和折线图是最常用的两种表达趋势线的图,一般情况下外观很相似,但有如下区别:
A、散点图的横轴是按照数值来分布的,数值间隔大则分布大,数值小就分布小,数值为负还可以折回来。比如用散点图,可以把sin和cos曲线画成一个圆。而折线图的横轴是均匀分布的,只能是展开:
也正因为如此,llycomm软件的数据跨午夜的时候,要特别处理一下。llycomm软件采集的时间数据是不带日期的,过午夜后重新置零,因此要手动增加1。比如下面的截图,A列从第10行开始,是从B列加1得到的,然后要把A10开始拷贝、粘贴值 到B10,这样时间就连续了:
B、散点图的横轴是按照数值来分布的,如果有缺失,会自动留出空位,这对于时间轴非常合理;但折线图是连续分布的,如果有缺失也看不出来。
C、散点图的标记是标在网格线上,正规;折线图的标记只能放在网格线的中间,看起来不舒服:
老大文章,占位听课 前排就坐学习
前排關注中 课程开始,坐听老大上课喽{:139_290:} 前排就座,听老大上课{:142_364:} 听老大上课{:142_381:}{:142_381:} 学习。{:142_378:} 听课 学习 本帖最后由 simon51 于 2016-7-5 22:42 编辑
老大又出好贴了,学习{:142_382:},配上基准的图片就完美了 {:142_363:}认真学习一下,以前都是手工记录背靠背数据,这样就自动化了 前排没位置了,我就后排吧 先记号一个。回头来学习研究 听课了 {:142_375:}{:142_375:} {:142_382:}{:142_382:}大师级人物,坛友之福。。。。。。。。。。。。 来学习了 排队听课 又学习到一套实用技术,真是高兴!{:142_363:} 听课学习 又出好文章了,学习 看了老大的文章,想起当年实验室用万用表测电阻,老师说:实验报告写不出10页纸的,不收! 老大专业课程,拿凳子来听课。 lymex 发表于 2016-7-5 18:10
Q&A问答
1、标定基准还有别的方法吗?与此处的方法对比起来有什么优劣势?
习惯折线应该选择散点还讲解选用原因,记着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