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399测得6.8572V,大家怎么看?
前两天收了thy888一块有LM399的板子:https://bbs.38hot.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6541&page=1#pid1360563今天收到了,而且还赠送了3枚6.8*10^8欧的玻璃封高值电阻,在此表示感谢!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比较好的基准,所以心情比较迫切,中午马上拆下来,临时搭电路进行了测量:输出电压为6.8572V,中午2个小时内都是这个值,很稳定,但LM399的输出应该在6.95V左右,大家看这个LM399输出合适吗?
NS 的都偏低一些,LT的要高一些,正常
符合数据手册,正常,而且NS的,很老的,电压偏低正常 正常。但是那个电阻,建议楼主换一个,碳膜电阻性能实在太差了。 申请一个样片不难 刚才发现:
当电源电压从12V——30V变化时,
输出从6.8570V——6.8580V变化,
算下来每伏变化0.000056V。
看来需要用稳压电源给其供电。
还发现:
随着电源电压从12V——30V变化时,
总电流从26.25ma——12.23ma变化。
其中稳压部分电流从0.52ma——2.07ma变化。
用指头肚摸其顶部,有明显的烫手感,其表面温度在46摄氏度左右。 自己没有高位表,记起让 thy888 标定一下时已经发货了!真是遗憾! 电源直接发热组,不会电压变化到30v时也是直接接着的吧。。。 songjiao 发表于 2015-1-23 21:56
用指头肚摸其顶部,有明显的烫手感,其表面温度在46摄氏度左右。
发热才是正常的,399失效的一个原因就是内部控温电路坏。
齐纳的供电要求比较高,也就是电流要相当稳定,399的齐纳电流一般都是1mA.比较好的方法是自环供电,也就是用399自己的齐纳电压升起来,比如10V,然后用这个10V供电,串接1个比较稳定的好电阻,2.7K的样子。
发你的原板子,应该是自环供电的,那些黑色的压模电阻,比你的图片电阻好2-3个数量级,你可以把原电路理一理,找到供电端,试一试
songjiao 发表于 2015-1-23 21:49
刚才发现:
当电源电压从12V——30V变化时,
输出从6.8570V——6.8580V变化,
刚才发现:
当电源电压从12V——30V变化时,
输出从6.8570V——6.8580V变化,
算下来每伏变化0.000056V。
看来需要用稳压电源给其供电。
--------------------------------------------------------------------------
电压变了,zener电流变了,输出电压变了。
还发现:
随着电源电压从12V——30V变化时,
总电流从26.25ma——12.23ma变化。
其中稳压部分电流从0.52ma——2.07ma变化。
-----------------------------------------------------------------
总电流,基本就是恒温电流。
恒温,能量是守恒的。发热功率等于散热功率。所以电压越大,电流越低。
用指头肚摸其顶部,有明显的烫手感,其表面温度在46摄氏度左右。
--------------------------------------------------------------------------------------
399恒温温度在90℃,那个塑料壳,我一直认为是防止烫手用的。
塑料壳是防止烫手用的? thy888 发表于 2015-1-24 08:41
发热才是正常的,399失效的一个原因就是内部控温电路坏。
齐纳的供电要求比较高,也就是电流要相当稳定 ...
好的,谢谢。我还没有研究那块板子的水平呀,这几天试验3DJ6的链式恒流源,觉得性能很好,那就先试用恒流源给它供电。
我也注意到板子上的那些压模电阻了,我还不知道它是比较好的电阻,只以为那4个白塑料块是比较好的。
如果要给LM399升压,我没有好运放,那块板子上有OP07、LM308、TL082,我手头有CA3140,LM358,用它们中的那个比较好点?
niceman 发表于 2015-1-23 23:30
电源直接发热组,不会电压变化到30v时也是直接接着的吧。。。
是直接接的啊,看手册直接可以接到40V呢。随着电压的升高,LM399会自动减小电流。
hldiy 发表于 2015-1-24 08:47
刚才发现:
当电源电压从12V——30V变化时,
输出从6.8570V——6.8580V变化,
嗯,感谢你详细的解释
齐纳电流增大了1.55mA,Vz增大1mV,内阻0.65欧姆,正常 songjiao 发表于 2015-1-24 19:52
好的,谢谢。我还没有研究那块板子的水平呀,这几天试验3DJ6的链式恒流源,觉得性能很好,那就先试用恒流 ...
你做的链式恒流源的温度系数如何?
本帖最后由 songjiao 于 2015-1-27 16:30 编辑
youngliu 发表于 2015-1-27 14:54
你做的链式恒流源的温度系数如何?
温度系数我没有条件测量,我也只是最近看了坛里 lymex 老师的帖子抱着试试的心态初步试验了一下。
恰恰是对其温度系数的的感受最少,因此不能说出个所以然。
我试图用手指捏住管子一会儿来观察电流,但是不行,人离它近时就有变化了,不能太靠近它。
但我发现其恒流特性确实非常非常好,尤其是做小电流恒流源。
我做了一个1uA、一个0.2mA的。
1uA的那个恒流源,电源电压从3-30V、负载从0-10M欧变化时,GW8145的200uA档上(可分辨到0.01uA),一个字都不会变,太神奇了!
用HP3478A电压档测量其在普通0.1%精度电阻上的压降,发现比LM399的读数稳定。
这还是在没有挑选管子的情况下,如果精心挑选了管子,性能肯定更上一层楼。
0.2mA的由于没有挑选管子,表现稍不如1uA的。
估计恒流电流越大,挑选管子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感觉老式3DJ6的管子,单链只适合做0.2mA左右及以下的恒流源。
这几天正在筛选管子,等做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可以贴出来让大家评判。
条件所限,我只能说出一些直观感觉,达不到定性、定量的程度,以上所说,如有不对,欢迎批评指正。
你用的是什么后缀的3DJ6?资料介绍用3DJ6F可以做很好的1mA的链式恒流源 本帖最后由 songjiao 于 2015-1-28 16:32 编辑
youngliu 发表于 2015-1-28 15:54
你用的是什么后缀的3DJ6?资料介绍用3DJ6F可以做很好的1mA的链式恒流源
1uA我用的是3DJ6D,0.2240mA我用的是3DJ6F,确实3DJ6F是最适合做有零温点的恒流源,单链1mA虽然可以做,但要有零温点特性的1mA我估计得4个左右的链并联。
本帖最后由 songjiao 于 2015-1-28 16:35 编辑
3DJ6F的零温点一般在0.23mA左右;3DJ6G的在0.19mA左右,
3DJ6D的在0.12mA左右,
3DJ6E的在0.24mA左右;
但是由于3DJ6G的夹断电压太高,3DG6D的夹断电压太小,实际上不适合做有零温点的恒流源。3DJ6E勉强可用。
songjiao 发表于 2015-1-28 16:19
1uA我用的是3DJ6D,0.2240mA我用的是3DJ6F,确实3DJ6F是最适合做有零温点的恒流源,单链1mA虽然可以做, ...
我没有3DJ6的转移特性曲线,不知道3DJ6F的夹断电压Vp多大,通常零温度系数Vgs=Vp+0.63V。如果它的Vp很大(绝对值),那零温度系数点Id确实不会太大。不如用2sk246来做! 我测量的一些3DJ6F的夹断电压平均值在1.9V左右,不过离散性很大,估计用现代生产的管子参数一致性好。
下面是从网上找的3DJ6F的测试曲线:
倪本来书中夹断电压定在漏电流下降到0.1uA,我也按这个测量,但我发现有说10uA的,不知道用那个更合理。 我测量的一些管子的夹断电压: 本帖最后由 songjiao 于 2015-1-29 11:12 编辑
倪先生举例中的3个管子:
我通过测量发现,他选的这3个管子非常非常典型,可以说是3DJ6F中最适合做恒流的管子了,我从100个3DJ6F中也没有选到3个这么配合好的,这还是没有进行老化等条件下,业余条件下看来只能凑和,不能过份要求零温度系数了。
songjiao 发表于 2015-1-29 11:00
倪本来书中夹断电压定在漏电流下降到0.1uA,我也按这个测量,但我发现有说10uA的,不知道用那个更合理。
用0.1uA更标准! songjiao 发表于 2015-1-29 11:11
倪先生举例中的3个管子:
我通过测量发现,他选的这3个管子非常非常典型,可以说是3DJ6F中最适合做恒流 ...
国外的资料零温度系数栅源电压是夹断电压Vp+0.63V,国内用Vp+0.75V,不知什么原因,是不是工艺影响了,或者是公式不精确 本帖最后由 songjiao 于 2015-3-20 17:28 编辑
youngliu 发表于 2015-1-29 17:37
国外的资料零温度系数栅源电压是夹断电压Vp+0.63V,国内用Vp+0.75V,不知什么原因,是不是工艺影响了,或 ...
这个问题倪先生在书里说了,大意是:Vp+0.63是理论计算值,Vp+0.75是通过实验后得出的修正值。
我通过3DJ6系列管子的多次实验,觉得倪先生的修正公式非常准确,零温点栅源间电压应是Vp+0.75。
或许国外实验用的管子比如2SK系列和3DJ6性质上有显著差别吧,倪先生估计也是根据3DJ6F管子得出的修正值。
上面我说修正公式非常准确的意思是:
用倪先生的办法,先测量出几个3DJ6的基本参数:夹断电压、饱和漏电流。套入修正公式得到零温点栅源电压、漏电流,也就知道了源极电阻值。实际用这个电阻值做出来恒流值和计算值非常接近。
我最近用了一种测量温度特性的办法,就是用电吹风,可在不接触电路的情况下,使电路元器件温度在较短时间内变化40度以上,想升高温度时打开加热丝,想降低温度时关掉加热丝。在吹的时候,将万用表的温度探头也固定在元器件旁边,用来观察记录温度变化值。
这种办法的缺点是不精确,但优点是方便、速度快。
用上面的办法吹我做的0.22mA的恒流源,温度变化30度时,电流值最大变化0.0005mA,算下来,每度变化0.000017mA,也就是17ppm,由于源极电阻不好隔离,因此这个值包含了源极电阻随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估计除去源极电阻影响,真实零温点特性应该更好。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