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26重大更新,已读者必看!LTZ1000单器件的测试经验总结
本帖最后由 y_u_a_n_l_a_i 于 2013-11-30 23:18 编辑本帖源于一次在回帖中与版主youngliu的辩论,本人觉得他一言我一语的回帖也麻烦,并且知之者甚少,于是索性在此开一新贴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观点与经验。在此希望大家能踊跃发言,相互交流自己的基准经验,共同提高,在无私奉献上向LYMEX看齐。
我来本坛一年多了,开始时买了些新旧LM399之类的做做实验,随着动手与学习的深入发现LM399满足不了我的兴趣,根据各位坛友的指引,我开始将目光转向LTZ1000与SZA263这类超级基准器件。LTZ1000这颗芯片大家应该都知道,抽象的参数性能什么的LYMEX大神已做过详细的板级测试与介绍,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今天我要说的是LTZ1000的单芯片测试。
LTZ1000这颗超级基准,我已陆陆续续的收了30颗拆机件,其中有27颗LTZ1000ACH,3颗LTZ1000CH,经过目测与上板测试,都属原装件无疑。在收购前期,每次购买时,我都需要对到手的LTZ1000做个好坏测试,于是在零散的测试与后期的集中测试比对中,我积累了关于LTZ1000较丰富的经验与更深刻认识,并可能发现了LT1000官方数据手册的纰漏与错误!
LTZ1000的内部电路图如上(底视图),1,2脚为加热电热丝,用来提升芯片内部的温度;3,4脚为一个正温度系数的深埋齐纳;Q1为补偿三极管,be结为负温度系数;Q2为温度测试三极管,Vbe与温度呈近似负线性关系,通过这个量可以控制1,2脚电热丝的加热与否,这样就可以达到恒温的目的。
每拿到一只LTZ1000,我就会对它进行比较全的单管常温测试,下面说说我的测试方法
1、2脚,用普通万用表欧姆档即可测试,我买到的货基本都是200多欧
3、4脚,我会在3脚上串一个2K~3K的电阻,然后接到12V的正(电阻与电源值的选取是让Iz<4mA),把4脚接12V的地,用万用表测试3,4脚之间的电压。这样就可判断3,4脚是否是好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接线与极性。当Iz=3mA恒流时,在35度下,我买的Vz基本是在6.5~6.65V之间
Q2是测温三极管,它的测试方法我按照普通三极管测试,电路为基本原理,考虑到欧姆档高阻时的恒流源波动大,基极上加了一级RCR滤波。基本上测得的β为140~260,超出200的比较少。
以下此段紫色字体内容有待进一步考证
Q1是温补三极管,同样用上面的电路来测试,在测试中就发现了问题:
LT1000的官方数据手册有这么一句,但是在Q1的测试中,我发现20K上的电压居然只有0.012V左右,算下来Q1的β几乎只有1.2连续测了好几个LTZ1000都是这样,无论是ACH还是CH的,我将基极连接的那台34410电阻档调为10K欧档(100uA恒流),此时20k电阻上的电压为2.4V左右,算一算β还是只有1.2左右。
到后来我的LTZ1000逐步多起来,进行了一次集中测试,所有的LTZ1000的Q1 β全在1.1~1.4之间。
我还是怀疑自己的测定,又求助坛友fffofo,他用一只手持万用表的三极管β测试了一下,得出了2的结论。此时,我觉得官方的LTZ1000的Q1放大系数标错了,我认为应该是1.X
经过youngliu的测试,发现了Q1放大系数的有趣现象,请看回贴。我11月26日晚进一步进行了在板测试,也发现了些问题。由于时间原因,明天继续测试更新。
有些坛友买到过打磨片,但是不知道是CH还是ACH,这里也分享一个测试经验,CH的第四脚与壳体有几百欧的电阻,ACH第四脚与壳体电阻无穷大.
更新第三波:
测试中发现,相同的内部温度下,Q1与Q2的Vbe也不一样,Q1温补管的Vbe要比Q2测温管的Vbe高差不多20mV的样子。我个人怀疑可能与两个管子的ib电流不一致有关,电流大的一般电压也要大些。这个有LTZ1000电路板的坛友们可以通过测外部运放引脚上的电压很轻松的测试对比出来。所以有些坛友说Q1,Q2能够换着使用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131130更新,关于LTZ1000 Q1 β(共射放大倍数)的测量
接着上面紫色字体问题继续说,前两天下班设计一个自己觉得比较靠谱的测试电路,焊了实验板,今天周六有时间,就详细的测了一下
先上设计的单管测试电路图(由于论坛始终无法上传正常容量2M下的文件,先到此为止)
时间原因,暂时到此
觉得好的,请点击‘支持’‘评分’‘收藏’
未完,操作错误,请稍待 期待楼主分享 本帖最后由 shj117 于 2013-11-25 18:26 编辑
请教各位,LZ说的“LTZ1000的内部电路图如上(底视图)”,这种图是指LTZ1000内部真实晶片结构图,还是指管内芯片结构示意图,比如真实内芯结构稍为要丰富一点? 貌似晶体管的β在不同温度下会有点区别,LZ是否在工作温度下测试过? 期待楼主分享. 天风雪雨 发表于 2013-11-25 18:28
貌似晶体管的β在不同温度下会有点区别,LZ是否在工作温度下测试过?
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都测过,35度,45度,55度。65度及以上还没测过。有单个个体的纵向比对,也有同测试条件下的不同个体横向比对,都是这样的,随着温度的变大,两支管子的β都变大了。对于温补三极管,β每十度变化大概0.01;对于测温三极管,β每十度变化大概10。
这样的经验分享要支持! shj117 发表于 2013-11-25 18:22
请教各位,LZ说的“LTZ1000的内部电路图如上(底视图)”,这种图是指LTZ1000内部真实晶片结构图,还是指管 ...
是结构示意图,真正的芯片中,Q2和Q1都分别由4个NPN结构并联构成的,均匀的分布在中心四周,中心是深埋齐纳管。在Q2与Q1外围是几圈并联的加热丝什么的。这个可以搜贴,有大侠发过电子显微镜图片,相当美妙! lz非常有专研精神,谢谢分享 集-射之间的电源,最好是使用1V以下的电压源,因为两个管子都工作在集电极电压等于基极电压的临界状态,这时候的放大状态与常规使用晶体管时的工作状态不太一样。 longshort 发表于 2013-11-25 20:33
集-射之间的电源,最好是使用1V以下的电压源,因为两个管子都工作在集电极电压等于基极电压的临界状态,这 ...
这个问题是考虑过的,最后我用了信号发生器调节成直流模式,让Vbe,Vce两者电压基本相同,但是结果还是差不多。 科谱了一下,学习了 科谱了一下,学习了 科谱了一下,学习了 科谱了一下,学习了 Q1.Q2增益测试给的是IC=100ua,也就是说,集电极电流是100ua,楼主测试时用的方法是基极电流100ua,是否是这个问题?测试一下基极加0.5ua,按典型放大200倍,看集电极是多少??
特别欣赏楼主的专研精神,赞一下。 科谱了一下,学习了 支持分享经验 Q1放大倍数测试有问题。
你在BE并一个电容试一下。
或者改进你的测试线。 非常好 进来学习一下 测的时候是否是用插座,测Q1只接了4、7、5三只管脚,其它所有管脚都悬空且互不相连?
youngliu 发表于 2013-11-26 08:41
测的时候是否是用插座,测Q1只接了4、7、5三只管脚,其它所有管脚都悬空且互不相连?
是的,完全独立,不测的引脚直接悬空了,因为我手中没有一颗全新的LTZ1000,所以也希望你能对手中新的LTZ1000做做这种测试,但是我手中的30颗都是这样,所以我还是比较有信心,不可能我每次买到的都是坏的吧,另外这些LTZ1000插在做的LTZ1000基准板上,都是能正常稳定工作的。 a-fly 发表于 2013-11-26 00:08
Q1放大倍数测试有问题。
你在BE并一个电容试一下。
或者改进你的测试线。
我在前期测试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是34410A的高值欧姆档10M恒流源波动相当大,是受工频波动影响的,所以后面测试的时候有加1M电阻与1uF MKT电容再串100K电阻,这个在我的帖子里也说了,只是图上没有表现出来。结果是一致的,因为测电压的那个34410A设置是10PLC,如果基极不加电容电阻的话,电压跳动大,在1plc下跳动幅度非常大。基极有电阻电容后,所测电阻上的电压基本不跳动 注意看第四和第六点,会不会二手的LTZ1000有这种情况?
youngliu 发表于 2013-11-26 11:52
注意看第四和第六点,会不会二手的LTZ1000有这种情况?
不得而知,但是我保证我测试的时候绝对都是正常的测量,测出的值除了Q1的β,其它都挺好,Q2也没什么问题。至于你说的旧的,我想我收器件的时间跨度有一年,还有收到的器件年标从89年到05年,都是这个现象,我觉得没那么凑巧。可能一个两个还能被怀疑,几十个都这样我是不相信是坏的,关键是它们上板子后都能稳定的工作。况且我还求助了其它坛友,他们和我测试原理差不多,用的是他们自己的芯片,但是是直接用万用表测β的档测的,得出的结论也和我差不多。
所以我觉得你可以搭个简单的电路,只是测温补管Q1,测测你新的LTZ1000,不就是一切都明了了吗?
学习学习。 y_u_a_n_l_a_i 发表于 2013-11-26 13:11
不得而知,但是我保证我测试的时候绝对都是正常的测量,测出的值除了Q1的β,其它都挺好,Q2也没什么问题 ...
刚才测试了群里团购的原装全新LTZ1000CH/ACH各一颗,还对比测试了二手SZA263和LTFLU-1CH各一颗。
测试方法如下:
SZA263、LTFLU-1因为是拆机件。脚比较短,直接采用焊接的方式,供电电源为锂电池一节,通过一颗5Mohm电阻提供基极电流,万用表测试Ic。LTFLU-1 Ic测得91uA,SZA263 Ic测得254uA,折算下来SZA263的补偿管beta值在300以上,LTFLU-1CH的补偿管beta值在120以上。
LTZ1000因为是全新件,不舍得焊接,就用插座测试,仍然是通过同一只5M电阻提供基极电流,用表测试Ie。
测试过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将管脚插入插座多次,Ie读数多数在1.6uA(折算beta值在1倍多),但偶尔一次两次的读数达到166uA。当插好以后读数为1.6uA的,将万用表插头拔出再插入则读数就会变成166uA,屡试不爽!也就是说插好后再供电就一定是166uA(折算beta值在200倍以上)。
据此得出猜测性结论:
1.LTZ1000的内部结构确实特殊,温补三极管不能当成普通的独立三极管看待。
2.正常工作时LTZ1000的温补三极管的beta值其实还是相当高的,距离其datasheet标称的典型值200倍差不多。
呵呵,很有趣的现象 youngliu 发表于 2013-11-26 14:20
刚才测试了群里团购的原装全新LTZ1000CH/ACH各一颗,还对比测试了二手SZA263和LTFLU-1CH各一颗。
测试方 ...
对你所说的LTZ1000的测试方法我看得不是太清楚,能详细说明一下吗?5M电阻连接LTZ1000的基极,然后5M电阻另一头再接5V电源吗?你的IE又是怎么测的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