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压-频转换
本帖最后由 songjiao 于 2015-3-11 21:50 编辑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即AD转换,有好多种方式和途径,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了解,这里不再重复。
其中有一类AD转换方式是:电压-频率转换,就是把电压信号转换为频率的方式。
压-频方式的AD转换器,其原理就是菜鸟也容易理解,可以用常见低价元件进行实验,容易和单片机结合实现计数。
因此,我就试着做了一次压-频转换实验。
我选择的电路是《新编555集成电路应用800例》中的一个:5-38《高精度线性电压/频率转换器》(第66-68页)
就是以555为核心转换器件,实现压-频转换,再辅以运放调节和高稳定性电源。
书中关于这个电路的具体描述如下:
在实验中发现书中的电路图有一处画的有误:就是运放A4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要换过来,否则运放A1会饱和、不会有频率输出。
下面是改正后的电路图:
下面是用Altium Designer做的印刷板:
需要的元件种类和个数:
下面是我用洞洞板搭的实际实验板:
下面是做好后的测量数据:
输入电压是由电池通过可变电阻取得,用HP3478A测量;输出频率是用普通频率计。
下面是根据测量数据生成的线性度曲线(y轴为频率、x轴是电压):
下面是相当于将上图分段,分别是0-40mV、30-170mV、100-350mV、150-350mV、160-350mV、250-350mV各段所对应的压频曲线和线性度。
可以看出:两头的两段是完全线性的,最差的线性度将近0.003%,在150-350mV这一段可以有0.001%的线性。
输入端小形(555的2脚):
输出波形:
实验后的初步感觉:
1、压频转换是很灵敏的,意思是微伏级的信号也能在频率计上显示出频率较显著的变化。
2、压频转换的线性度确实还不错。
3、温度和电源的稳定性对输出频率影响显著。
4、使用普通频率计,难以精确的读出频率值,频率计是8位读数,通常只能读出前3位,后面的变化太快不好确定。
请大家对这次实验和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点评,并对压频转换的方式发表看法和意见?
牛 关注 作为学习贴,还是很不错的 在那些地方可以应用。 有个IC专门干这事的,还可以反过来用,好像精度市0.01%的,不太清楚了 器件太普通,LT有专门的这种芯片
利用AD652实现高精度AD转换 本帖最后由 hnhuqiong 于 2015-3-11 19:47 编辑
LTC1043专门干这个,精度极高。
记得可以达到0.005%的精度,对元器件基本没有啥特殊要求,6-7个元件随便一搭配就可以出这个精度。
还有个经典的LM331,同样可逆,大约可以做到12位好像 日置的3520电桥就是用电压-频率转换来做ADC的 不知道温度影响咋样 LM331,专门干这事的。 我觉得电压在转换为频率以后,就不受中间电源电压影响了,自然电源电压的温漂也无关,那楼主有没有分析一下温漂的原因? 大家分析一下压频曲线:在100mV-34KHz处为中心,有一个隆起,并向两边逐渐平滑下降。因此我觉得不像是测量误差或者测量仪表造成的,应是电路本身好像有个“谐振”点一样。
看电路图,有两处电路我不懂,就是C4与R9、C5与R10。大家分析一下是否与压频曲线有关? 整体线性度为什么没达到设计指标呢 本帖最后由 songjiao 于 2015-3-15 16:13 编辑
终于摸索出了影响线性的一些因素
就是在前面提到的:以100mV为中心有一个突起,影响了整个曲线的线性度。
通过多次改变部分元件的数值和大量数据测量,终于发现C4、R9,C5、R10是关键。
当把 R9 和 R10 由原来的 680 欧,替换为 180 欧左右时,整个曲线几乎完全是一条直线了,也就是说线性已经很完美了。请看下面的图表:
输入电压从 0mV 到 550mV ,压频曲线是完全线性的。
备注:
1、RP1 用于调零;
2、RP2 影响最高输入电压,它由大变小时,输入电压的最大值将变大,比如RP2为1.8K时,最高可输入200mV,RP2为0时,最高可输入350mV。同时,RP2也影响输出频率。
3、该电路C3为1500pF时,最高输出频率可到 100KHz ,也是线性的,再高没有试验。
4、电源电压的稳定性,影响输出频率的稳定性,电源电压升高,输出频率降低、电压电压降低,输出频率升高。
此电路还有一个不足:就是随着输出频率不同,占空也改变,低频时占空比太小,高频时占空比太大。
如何使占空比变化较小呢? songjiao 发表于 2015-3-15 10:58
此电路还有一个不足:就是随着输出频率不同,占空也改变,低频时占空比太小,高频时占空比太大。
如何使 ...
简单有效的方法,二分频即可,也就是使用高速的二进制计数器即可。
收益和技术都不错的
向楼主学习了 我就有点搞不懂了,你这么能折腾,为什么不直接用单片机内部的ADC,比这个简单多了,直接通过分压电阻分压给单片机的端口就可以了,直接使用内部的ADC,既然你懂编程,何必搞的这么麻烦? 深山老妖 发表于 2015-4-22 15:17
我就有点搞不懂了,你这么能折腾,为什么不直接用单片机内部的ADC,比这个简单多了,直接通过分压电阻分压 ...
需要隔离的情况下,这个方法就非常有用了,这样就能用光耦传输,你总不能在热地也放个单片机吧。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