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mex 发表于 2011-8-6 09:04:38

小阻值电阻的并联

本帖最后由 lymex 于 2016-9-26 23:38 编辑

并联的意义

我们知道,电阻越小,就越难做好。
公认金属箔电阻最好,而小电阻需要短的、宽的、厚的箔。短到一定程度不行了,没功率了。宽到一定程度体积太大,而箔电阻的箔需要有一定薄度,这样才能与瓷基粘合好,抵消温度系数,厚了的话补偿作用消失。所以,根据大量的解剖照片,单个箔电阻最小也就0.05欧左右。参见隔壁JJ3055的解剖:https://bbs.38hot.net/thread-9941-1-1.html
https://bbs.38hot.net/data/attachment/forum/pw/3_572_63c89c0dcbe23b1.jpg

用锰铜块不行吗?也不好。厚度大的,内部的热散发不出去,内应力太大,温漂大,所以粗丝不能太粗,常用片状的也不能太厚,这也就限制了最小电阻。
Evanohm,电阻系数比锰铜的高(2.8倍),因此同样形状和大小的导体,电阻就比较大,温度系数小的优势也被抵消了很多。

小电阻的用途,主要是测试大电流。例如100A的分流器,在国标的75mV下为0.75mR,分流器还有更大的例如400A、600A、1500A。因此,1mR左右的小电阻算很常见的了,BZ3标准电阻就有1mR的,更小的电阻也不鲜见,有个德国Otto Wolff 的电阻,10uR,可以通过最大7000A的电流:
https://bbs.38hot.net/data/attachment/forum/201401/19/074526m077ygphp8xyg8h8.jpg.thumb.jpg

另外,测试大电流,往往功率也很大,在电阻电压不变的场合,功率与电流成正比,因此小电阻往往是大功率的。例如国内600A的分流器,其耗散功率就是600A×0.075V=45W。上述德国电阻在7000A下功率490W!

又要小阻值,又要大功率,单个电阻难以承受,解决此矛盾的很现实的方法,就是并联。
商品的小值电阻,很多就是内部直接搞并联的,例如国产出口型分流器,10根粗丝并联:



Fluke的20A精密分流器Y5020,内部是16根电阻丝并联的,每根电流1A多点,这样发热小,而且有风扇可以及时的把热量带走:


Fluke的精密分流器A40B,价格不菲(据说一套大约要60万元),是多翅并联的,而且其中的每一个翅,也都是N多个S102并联。




简单估算一下,100A的0.008欧,30翅并联,每翅就是0.24欧,100A的翅长大约300mm,可以放得下100个金属箔电阻,那样总计3000个金属箔,每个就是24欧的,由于总功率是80W,每只就是27mW。



另外,标准电阻的制作,要求高一些内部阻芯都是2只、4只并联匹配的,例如Fluke 742A-10k:


阻值高的可以直接并联,但阻值稍微小一些,也必须考虑并联误差。
要注意:小值4线电阻可以并联,但不可以串联。串联的话引线电阻根本补偿不了的,引线是铜的,温漂极大,引起串联电阻温度系数大大的变差。

lymex 发表于 2011-8-6 09:04:42

并联的设计
对并联的要求之一,就是并联后的电阻符合理论公式:1/R = 1/R1 +1/R2。如果不是这样,那公式里势必出现别的电阻、引线电阻、接触电阻,而这些电阻都不是固定的、老化和温漂都是非常大的,那样并联的结果可想而知。

小值电阻一般是4线的,引线电阻很可观,并联不是简单的用引线连接起来就行,而是有方法、有技巧。
介绍小电阻并联方法的文章不多,下面是一篇:



文章作者是上海电表厂的林骐,1998年发表在《电测与仪表》杂志上。

其中R1和R2是两只待并联的4端电阻,Cxx为电流引线端子,用2mm厚的等腰三角型黄铜板接好,公用端作为并联后的电流引线;
4个电压端用10欧补偿电阻分别接出。

作者的方法,是让电流端的并联引线对称,并且内阻越小越好。电压端的补偿电阻也要用高精度的。
推导过程比较复杂,有兴趣的可以看原文,最后作者对误差的表达式为:


误差分为两项,前一项的ΔK为铜三角的误差也电阻偏差之积,为-2次方和-4次方;后一项直接与铜三角的误差有关。
作者最后的实例结论,对于1mR的标准电阻,并联偏差<5ppm


另外,并联除了阻值要求外,还有可靠性要求、稳定性要求等。
可靠性,就是要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并联,不因时间、震动、外接环境而改变。例如压接的就不如焊接的可靠。
稳定性,是说附加误差不大,不随时间、温度、使用功率等改变。
另外还有并联成本、并联可行性,并联后附加体积、并联美观性、并联后使用是否方便。

lymex 发表于 2011-8-6 09:04:45

并联的验证

我用Multisim做了仿真,结果与上述作者的结论类似,但有一些出入。


在这个例子中,是20mR和20.2mR两个电阻并联,理论计算值为1/(1/20m+1/20.2m)=10.0497512mR,但通以10A电流后,在并联电压端得到的压差是100.49793mV,因此内阻为10.0049793,偏差为4.16ppm。

通过改变主电阻、电流端引线电阻和电压端电阻,就能得到不同的偏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若主电阻没有互差,则电流端引线电阻的偏差没有关系;
2、主电阻相对互差Δ,引线电阻对称为主电阻的n分之一,则偏差为Δ^2/n;
3、若电流端引线补偿电阻跟随主电阻变化,则偏差为3次方,可以忽略
4、偏差与电压引线的补偿电阻(10R)关系不大。对称时没有任何影响,而不对称时,也需要此电阻有少许不对称。

结论是:
主电阻互差越小越好,最好0.1%以下。
电流补偿线电阻越小越好,最好为主电阻的1/10以下。
当主电阻互差不能小,那么也没关系,可以通过补偿线来匹配。如下图,此时电流补偿电阻大一些都没关系,只要与主电阻成比例,误差就很小。下面这个例子,把电流引线电阻加大到了20mR,本来误差为16ppm,但让这两个电阻跟随主电阻变化后,误差就不到0.01ppm了:(200.995025-100.497512)/10=10.0497513mR



至于电压端补偿电阻的选择,原作者用了“精度较高”的10欧,要求达到0.02%!10欧阻值足够大了,远大于可能的引线电阻,这样可以把电压端的并联做到很理想。对于电压测试,10欧也足够小,即便对于10M的电阻也是1ppm了。

但另一方面,作者对10欧的精度要求过高。10欧电阻所起的作用是电压平均,电路越平衡,误差越小,则被平均的电压就越小,就对10欧要求越低。相反,不平衡的电压,也预示着并联本身的不完善,那样输出偏差就大,采用高精度的10欧也无能为力,用1%的基本够用了。例如对于高标准的电阻,差异和平衡性达到0.01%没有问题,这样被平均的差异电压也就是100ppm,因此这10欧采用1%的即可达到1ppm。本来这种电阻可以选择得更小,例如1R,但1R要求1%就比较难了。Evanohm的1/4W,10欧的有0.1%的,当然可以用。

lymex 发表于 2011-8-6 09:04:48

我的并联计算

上述计算,仅仅是针对两个电阻。实际应用中往往是N多个并联。另外,上述计算只考虑了理论计算值和实际值的偏差,没有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弱化情况,而恰恰这一点对于基准和测试是更重要的。尽管我本科是学数学的,但也很反对繁琐的公式推导,因此我干脆用Excel来替我计算。


方法仍然类似,用了5个电阻并联,然后改变相关参数,看并联值与理论计算值之差,结论仍然类似:
有偏差的地方,除上N/2

根据上述计算,我们在并联的时候,要考虑以下5点:
1、主电阻尽量保持阻值一致。只要并联的电阻一样,那么电流引线电阻、电压补偿电阻,变化多大都没有关系。如果有不一致的情况,就要看下面第2个要求。

2、电流端子的引线电阻尽量小一些
只要电流引线电阻小,那所有的影响就小,即便主电阻不一致。理想情况下引线电阻为零,则并联无误差。但实际上不可能没有引线电阻,这样我们就看第3个要求。

3、电流端子的引线电阻尽量对称、一致
尽管引线有电阻,但只要对称,误差就很小。当然,这是指主电阻的阻值完全一样的场合。如果主电阻不一致、有互差(互相差异),那么就要看第4个要求。当主电阻有0.1%的偏差、引线电阻是主电阻的1/10、某个引线电阻变动3%,则最后的结果变动0.6ppm。电流引线如果采用焊接的方式,那么很难非对称的变动3%,除非温度变化极大(温差1度,铜引线变动0.4%,但对称情况下同时变动)。但是,如果采用压接的方式,搞不好那每次改变就可能较大。BZ3 1mR实测压接电阻,实测在0.02mR到0.04mR之间。

4、电流端子的引线电阻应与主电阻成比例
只要满足这个规律,那么主电阻有偏差也不要紧,偏差会很小。具体说,10个并联电阻阻值分别是10m0、10m1、10m2、、、10m9,那么选择电流并联引线分别为1m00、1m01、1m02、、、1m09,那么偏差就可以忽略。电流端子补偿结果到底如何,可以通过测试各电压端子的电压差异来得到。这个差异如果超过1mV,那就很不理想了。最好是能补偿到0.1mV以下。如果这个也难于满足,那么最后一个补偿环节也难于满足要求。

5、电压端子的补偿电阻
对于主电阻不平衡、电流引线电阻不平衡的场合,电压补偿电阻并非完全相等就正好。
当主电阻20mR和20.1mR、电流补偿2mR但某一个为2.1mR,此时无论电压补偿电阻为10R还是1R,甚至选择0.1R,都对结果没有什么影响。
但若单个电压补偿电阻变化,对整体有1000倍的弱化。所以,选择1%就可以保证1ppm。这种弱化倍数,说穿了,就是取决于被平均电压的互差,也就是取决于电流补偿的完美性。如果电流端子补偿的好,各电压很相似,那么对电压补偿电阻就要求很低。但若电流部分补偿不好,理论上可以通过微调电压补偿电阻的方法来达到完全补偿,但弱化系数不大,也不理想。

因此,并联时最好选择阻值尽量相近的电阻,对称并联。如果有条件,可以按照主电阻的比例适当改变电流并联引线电阻。
一般来讲,被并联的电阻阻值偏差不会太大,因此并联引线可以选择完全一样的、对称的,然后对主电阻小的引线,实施附加引线并联,达到微调引线电阻的目的。以前常用的10欧Hamon电阻,并联成1欧时要求非常高,采取的办法是用锉刀修整并联铜片。

lymex 发表于 2011-8-6 09:04:52

并联的实施

并联要达到的目的,除了减少电阻、增大功率外,还有取得适当电阻值。
并联后,单个电阻的老化影响、温漂影响,也都弱化了。N个并联弱化根号N倍,这是优势。
但是,并联后也可能引入不定的因素,例如引线电阻处理不好就成为附加温漂的来源,应尽量避免。
相反,并联后的阻值是否达到了理想公式的预测值,反而不重要了。

并联方式例子1
金封4线,电流端放在内部,电阻的电流端子根部用钳子夹住,弯曲引线两次,然后在红色粗点处焊接,作为并联后的电流引线,这样使得电流端并联前引线最短。两根引线一般不要切断,绞在一起直接使用:


电压引线的补偿电阻,找10欧左右的小型电阻串联后双双接到一起,引线长一些没有任何关系。图上的电阻为ps上去的仅用于制作示意,其色环的阻值不是10欧。


并联方式例子2
两个标准电阻,不采用1楼的那种等腰三角形的方式,而是采用黄铜直板。这样在不降低并联引线电阻的同时,缩小了体积,简化了制作,而且维持了对称性。并联电阻的电流端在铜排中间钻孔压接。并联后的电流引线在中间红圈处钻孔装上接线柱,并联后的电压端子从绿圈处引出。更新:黄铜板换成紫铜板更好,导电性能增加,不过,由于是电流引线,因此对热电动势没有要求。

lymex 发表于 2011-8-6 09:04:55

并联的应用

100只47mR检流电阻并联

德国Isabelle的PBV型号,每只无散热片最大3W,也就是8A,但由于密集并联,降额到1W,为4.6A,100只并联为460A。
这样的话,并联后电阻为0.47mR,按照400A计算,压降为188mV,很合适,总功率75W,连续使用时间不能太长。
如果短时间使用,可以到600A,那样就是282mV、169W(每只1.7W),只能较短时间测试。如果想连续600A测试也可以,必须风冷。
该电阻实测几个温漂在+-5ppm之内,因此30度的温升可以保证0.02%以内的变化。争取在400A水平上做到0.05%之内。


以下为引线向内接法:
制作两个厚度2mm、直径175mm的紫铜盘(175=4.5×100/3.1416+17.5+4),事先在圆心部位开孔、做并联引线,电压接线柱。
在直径143mm处均匀钻出直径2.5mm的100个圆孔,47mR电阻的电流引线处理好并向外弯曲90度,上部向外逐一插入孔中用大功率烙铁焊上,然后在电压引线上接上200只10欧左右的补偿电阻并引出,最后套上另外一个紫铜盘(难点!孔不好对,也许要事先焊接延长脚),在外边用大功率电阻焊接。


以下为引线向外接法:

制作两个厚度3mm、直径180mm的紫铜盘(175=4.5×100/3.1416+17.5+9),事先在圆心部位开孔、做并联引线,电压接线柱。在直径160mm处均匀钻出直径2.5mm的100个圆孔,47mR电阻的电流引线处理好并向外弯曲45度,逐一插入孔中,并继续弯曲到90度,用大功率烙铁在内部焊接。然后在电压引线上倾斜接上200只10欧左右的1/16W补偿电阻,逐个连线,最后焊接到实现引出的电压线上。
引线向外的这种接法体积稍大(但没关系,散热好),同时外圈比较杂乱。但优势是双面外表均为非透孔比较整洁,厚度3mm的铜板更结实、更大热容。尤其是焊接和后续维护方便。

lymex 发表于 2011-8-6 09:04:58

哈蒙的并联

重新看一下哈蒙并联,也要补偿,也是类似的方法。


其中C1和C2为两个电流端子,b1到b10为电流端串联电阻/补偿电阻。P1和P2为两个电压端子,而a1到a10为电压端补偿电阻。
这样,我们在制作、测试和调试的时候,一样要遵循以下规则:
1、10个R要尽量相等。一般商品的哈蒙例如SR1010,电阻的差异大多在几ppm。
2、电流端补偿电阻b1到b10要尽量小、尽量对称。
那么如何知道电流端补偿正确呢?可以像图中那样通以额定电流,然后用灵敏表头,分别查看a2、a4、、a10上端的蓝色圈内到地的电压,看是否相等。也可以把表的负极接P2,分别测试蓝圈内的电压,得到峰峰值。按照C1点的电压算,这个峰峰值以不超过100ppm为宜。例如10欧哈蒙并联后为1欧,C1点的电压为0.1V,那么波动峰峰最好不超过10uV。调整的时候,谁的电压高,就降低对应的电流补偿电阻。类似,上面6个节点的调节,也是通过测试P2和对应电压节点的电压,调节对应电流补偿电阻的。
3、电压补偿电阻,选10欧的0.1%即可。

lymex 发表于 2011-8-6 09:05:00

最后,给大家看一下什么叫原创,什么叫抄袭。
引用别人的文章,要注明作者和出处,保持完整,这是正常的做法;只说转贴,不说别的,这也常见,毕竟已经表明不是他的原创。
但恰恰有一些人,发表文章就是照搬,把名字换成自己的,赤裸裸的抄袭。

前面我在第1帖里上载了林骐的有关标准电阻并联的文章,再看看这篇2010年的文章,文字一样、推导一样、图片一样、结论也是一样的:




谢xx,67年生人,高级讲师,就干这种勾当?
假如出版社发现了这种抄袭,该做如何处理?如果他周围的人知道那文章早有人写过,有如何看他?原作者林骐如果知道了他的文章被重新发表,又有如何感想?他自己已经是高级讲师,是否仍然需要发表文章凑数来达到什么目的?
更可气的是,他在参考文献里,居然引用了原作者的一本书:《林骐.直流电工仪器示值误差的判定》。
哈,为什么不把他的电阻并联的原文也引用上?

lymex 发表于 2011-8-6 09:05:31

【全文完】

ascetic_wn 发表于 2011-8-6 09:14:41

向lymex老师致敬!期待全文!

三只眼闲人 发表于 2011-8-6 09:21:59

听课

sxy800125 发表于 2011-8-6 09:24:32

小板凳,坐着听课~学习~实践~

浩祺心 发表于 2011-8-6 09:28:28

肯定又是经典文章,期待全文。。

hldiy 发表于 2011-8-6 09:34:37

认真听课,期待更新。

gongsaiwei 发表于 2011-8-6 09:40:47

貌似相当复杂!好好学习!天天38度

大胡子 发表于 2011-8-6 10:17:53

好好听听课

longshort 发表于 2011-8-6 10:53:59

从微电流到大电流,从超高阻到超低阻,Lymex简直就是纵横捭阖的拉美西斯。

hydz 发表于 2011-8-6 11:03:25

前排占位
正好学习一下这两个20欧怎么并联 奇怪的事这两个电阻两头的脚不一样长 也不对称

dudong1120 发表于 2011-8-6 11:38:00

JS的这两个20欧姆的并联   出个10欧姆的   估计性能超级好   没有参照物看不到电阻有多大   不会和5号电池这么大吧

hydz 发表于 2011-8-6 11:42:28

VHA514的体积

天风雪雨 发表于 2011-8-6 14:11:01

占位听课

happymanlxh 发表于 2011-8-6 14:12:31

hydz 发表于 2011-8-6 15:22:37

引用第4楼lymex于2011-08-0609:04发表的:
并联的实施

根据上述计算,我们在并联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三点:
1、电流端子的引线电阻尽量小一些
只要引线电阻小,那所有的影响就小。理想情况下引线电阻为零,则并联无误差。但实际上不可能没有引线电阻,这样我们就看第2个要求。
....... https://bbs.38hot.net/images/back.gif


老大实际测量 4线电阻电压端都比电流端阻值要大 还有必要加电阻补偿吗

youngliu 发表于 2011-8-6 16:28:34

绝对有必要,主要是电阻有误差

data 发表于 2011-8-6 17:41:36

老大的课要仔细听

基站 发表于 2011-8-6 22:33:58

认真学习

chenang39 发表于 2011-8-6 22:53:32

好文,拜读。

changlu 发表于 2011-8-7 08:34:30

经典文章,认真学习

自定义 发表于 2011-8-7 10:04:36

排排坐,认认真真学习,感谢老大无私分享原创。

轩尼诗 发表于 2011-8-7 10:45:29

来晚了,坐后面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阻值电阻的并联